清朝考状元,要学馆阁体

2017-06-08 11:25:47 来源: 点击:

        图片说明:刘春霖,清朝科举制度产生的最后一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旋被派往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深造。光绪33年(1907年)回国,历任咨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法政学校提调、北洋女子师范学校监督等职。书法尤为精深,美国弗利尔美术馆中藏有其多件作品 。

       本篇将介绍一个书法“极端”,千人一面,被称为最没有“个性”的书法。此类书风,明代 称“台阁体”,清代改称“馆阁体”。

  

        顾名思义,指流行于馆阁及科举考场的书写风格,虽然字迹方正,光洁,圆润,丰满,美观,大方,但显拘谨刻板。不过,有一点是必须肯定的:“馆阁体”书法的高手们,书法基本功相当扎实,功力深厚,意在笔先,笔到法随。

        此类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类型,是明、清科举取士书体的产物。

         所谓“台阁”,本指尚书,引伸为官府之代称。

        清代的洪亮吉《北江诗话》说:“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

        故“台阁体”一直是书法品评时的一个贬词。

        馆阁体属于官方使用的书体,特指楷书而言。在科举试场上,以及官方的公文,文献必须使用这种书体,它强调楷书的共性,即规范、美观、雍容,丰满,圆润,整洁、大方,符合皇家的审美观,并不强调如今所谓的个性。我们所熟知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都是用的这种字体。

        单从欣赏美的角度看,馆阁体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弊病是千人一面。馆阁体是以欧阳询、赵孟頫两种风格渐渐演变而形成的,因为欧,赵实在是太强大了,历代统治者都视其为正宗,遂成学书必经之路。明清时,为了强调规范,故而削减了欧、赵的个性。

        在我这个最普通的,也没什么成就书法爱好者看来,一味地贬斥“馆阁体”书法的做法,有偏激之嫌。

        “馆阁体”作为官方使用的一种书体,强调共性,强调规范,本是无可厚非的,但以批评馆阁体缺乏个性为由而借机兜售今人古怪的书风,也是不可取的;而从欣赏美的角度出发,缺乏个性的东西最多只能算不完美吧。时下,许多有名的书法家的作品,标新立异,还不如“馆阁体”美观。

        我的观点:从书法的大前提看,强调个性的同时,书法更须具备共性。有个性固然重要,个性的前提是要符合大众普遍接受或持有的共性审美观。书法是个性和共性的双重美,但共性更重要。否则,再有个性的艺术,如果风格古怪,不合大众的审美观,那么它只能是在“书法”小圈子里的艺术。人们常常肯定自身的“个性”和“情绪”在艺术中发泄和彰显,那么,在艺术中不彰显自己的“个性”和“情绪”,以法则和审美观为准绳,这不也是一种个性吗?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