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书局何在

2017-06-07 09:47:30 来源:善本古籍 点击:

 

         淮南书局的旧址到底在哪里,一直扑朔迷离。

         淮南书局是清代扬州的官办书局,刻印过许多图书。在唐宋时期扬州刻书业兴起之后,明清时期扬州刻书业迎来了一个高峰。其标志之一的官办刻书机构,就有扬州诗局、扬州书局、淮南书局等家。淮南书局,其实是封建时代扬州最后一个官办出版社。

         淮南书局的前身是养贤馆,其创始过程在《光绪江都县续志》中有载:“同治四年(1865),署盐运使李宗羲开养贤馆,以收恤寒峻。八年(1869),盐运使方濬颐议设书局,整理旧存盐法志及各种官书残板,刊布江淮间耆旧著述,即延馆中士人至局校理。其经费仍于裁减成本项下开支。书成,平其值售之。九年(1870),署盐运使庞际云请于盐政马端敏公,分刊江宁书局《隋书》,并厘订章程,添拨书院余存经费以充局用。自后,刊布书籍益多。光绪五年(1879),盐运使洪汝奎更访求善本传刻之。”这是淮南书局由来的重要史料。
 

  

 

          清末提倡维新,各地都设立官书局。在传统雕版工艺日趋没落、新兴印刷技术日渐发展之际,官书局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曾国藩、左宗棠等封疆大吏,先后在各省创设书局,刻版印书,零售批发。先是咸丰末年有湖北、安徽设官书局,继而同治初年南京设金陵书局,再后来杭州、福州、广州均设官书局。在晚清官书局中,知名的有淮南书局、江南书局、江苏书局、浙江书局、山东书局、广雅书局、江楚编译局、湖北官书局、山西官书局等。大抵先由官僚或贤达倡办,后请国库津贴,成为官商合办性质,而以官本为主。它们出版各类丛书、图志,亦刻少数名钞孤本,主要是以经、史、子三部为主。出书方式以雕版为主,也有石印,水平参差不齐。质量较好的书局,应推金陵书局、浙江书局、江苏书局、广雅书局和淮南书局。
 

  
 

          但是,淮南书局究竟在什么地方,少有记载。臧谷《扬州劫余小志》谈到太平军时有李昭寿其人,带领豫胜营,威震一方,因其头发稀少,人称秃子。此人进入扬州城后,“曾买包氏棣园,今易为湖南会馆;又有宅在琼花观南,售洋人为耶稣堂,今为淮南书局”。可知淮南书局应在琼花观之南。琼花观在汉代称后土祠,宋时改名蕃厘观,俗称琼花观。当年的琼花观南,本有一条街,名琼花观街。经多次走访考察,才知道淮南书局在原琼花观街的西南侧,故址后为笃材学堂。笃材学堂由两淮盐运史程仪洛拨款筹建,初名笃材学堂,后改名两淮高等小学堂,今为扬州市东关中心小学。今天的东关中心小学应是从琼花观街的淮南书局发展而来的,原号码是琼花观街111号,但其址今已辟为文昌东路。
 

  
 

         淮南书局刊刻书目甚多,经部就有《孝经》、《四书说苑》、《说文解字》、《春秋繁露》、《广雅疏证》、《说文复古篇》、《钦定音韵阐微》、《大戴礼记补注》、《春秋集古传注》、《说文解字校论》、《古今韵会举要》等。光绪四年(1878),淮南书局曾刻魏源的《古微堂集》。在季羡林藏书拍卖目录中,有魏源著《古微堂集》内集、外集,就是光绪四年(1878)淮南书局的刻本,一函四册。

         说到淮南书局的刊书,不能不谈到一位晚清重要学者莫友芝。在清末的学者和藏家中,莫友芝是不能忽视的。《江都县续志》记云:“莫友芝,字子偲,独山人。道光十一年((1831 )举人,官知县。学问淹通,著作甚富。工诗、古文辞,及篆、隶、行、楷。好收藏,喜游览。晚年主淮南书局,后进多师事之。”同治九年(1870),莫友芝担任淮南书局主校刊,相当于现在的总编辑。李鸿章、张之洞曾邀他为武昌书院主讲,他以衰老为由推辞不就。1871年,莫友芝在扬州、兴化寻找文宗阁、文汇阁劫后余书,突感风寒,高烧不退,病逝船中。莫友芝与扬州的渊源很深。他在扬州的时候游历平山堂、小秦淮等名胜,均留有诗歌。他同两淮盐运使金眉生、壶园主人何莲舫交往甚密。莫友芝的父亲莫与俦做过翰林院庶吉士,且受教于纪昀、阮元等汉学宗师。道光年间,阮元在扬州的时候,莫友芝也曾当过阮元的门客。莫友芝的次子莫绳孙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随刘瑞芬出使俄国与法国,任参赞。因刚直不阿受责去职,长期独居扬州,整理和刊印祖父与父亲遗著,集成《独山莫氏遗书》六十六卷。当我们站在琼花观前看文昌东路时,那车水马龙之处正是莫友芝当年编书的地方。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