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烛

2017-05-31 15:36:24 来源: 点击:
 

  张扬明

  艺术学习,师法前人是一个有效的学习途径,而表现在中国画领域尤为重要,便是临摹。

  中国画作为千年传承的一门艺术,其很显著的一个特征是笔墨语言的程式化,其中的程式化符号是经过上千年的积累总结而得,这种符号在历史传承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线条之“十八描”,山石之各类皴法,画梅兰竹菊之组合方式等等,这种程式化有时或被理解为俗套死板,但在特定的学习时期内是很有用的。临摹的目的,就是要掌握传统的程式与技法,并借以研究前人的种种经验,更快更有效地掌握中国画的语言,认知中国画的精神本质。可以说,没有传统的图式就没有中国画。

  临摹其实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古代先贤大家习画皆有师承,赵孟頫出入于晋唐北宋,元四家又出入于赵孟頫再上溯五代北宋,沈周出入于元四家而涉猎广泛,文征明出入于沈周又致力于宋元,董其昌尤致力于倪黄等等。董其昌说:“余少喜绘业,皆从元四大家结缘,后入长安,与南北宋五代以前诸家血战……”可见董其昌是如何在传统里经历了一番摸爬滚打的。近代丹青明贤也无不重视临摹,陆俨少说:“前人有这么丰富的传统技法,我们不能靠自己一个人从无到有白手起家,所以必须学习传统。”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一人”的张大千更是注重对古代经典的学习,他不但大量临摹古代卷帙,而且还关注敦煌壁画,对壁画作了大量临摹。他说“学画,首先要从勾摹古迹入手”,这是他常向门人强调的话。黄宾虹谓“笔笔自家写法,亦笔笔自古人得来”,也就是说,要有“自家写法”,还得从古人处得。

  笔者工作于基层文化部门,工作大多与美术相关,发现很多美术同道往往不够重视临摹,或者是叶公好龙,仅停留在口头上的“重视”,平时实践却不知临摹前人优秀作品,只是自我涂鸦,貌似用功,还美其名曰“日课”,结果却是事倍功半。更甚者还嘲笑人家“钻在古人的坟墓里”,然后自诩“有生活”,以为自己去画一棵田头的大白菜就是“生活”。此处且不说何谓“生活”,就说你在表现“生活”的时候,笔墨技巧过关了吗,构图美吗?我们身边有的人,貌似可以画成一幅完整的“画”,但他画不好一棵树、一块石头。中国画的笔墨是中国画的语言,如果连“语言”表达的能力都没有,那么如何来表现你的“生活”呢?

  以前有个“狼孩”的故事,说一小孩刚出生就被狼叼走,然后是在狼群里长大,结果他当然不会人的语言,只会狼嚎的声音。也就是说,要掌握一种表现语言,你应该进入优秀的语言环境,你才有可能通过模仿熏陶学习到这种语言,而不是自我涂鸦,甚至还自以为独创技法。

  对此,黄宾虹曾有言:“好为怪诞者,徒袭‘我用我法’之语,摒弃古今名人真迹不足观,自恃聪明,欲于古法之外,另开生面,卒入魔道而莫之悟,何可胜叹。”的确值得深思。

  从学校出来很多年了,记得有一次遇到林海钟老师,向他诉苦说“画不出来,没感觉了”。他说了一句“多去临摹”,想想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当然,我们去临摹古人笔墨也不是单纯的技法训练。张大千就说“师古人之迹,先师古人之心”,一幅经典名作可以传达的东西是很多的,从用笔用墨、结构章法到意境气息,技进乎道,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思想性情,可以感受古人观察自然表现自然的方法,我们常常说要“读画”,就是说要从画中读懂很多东西。画家要表现“生活”,但事实上,很多人其实并不懂得“感受生活”,无法表现“生活之美”,譬如写生山水,只会描摹自然,形体结构方位等皆照搬,所谓“生活”,表现出来却“不生不活”,如何观察生活、感受自然,如何用好的语言表现画面,我们不妨多向古人学习,多临临古代名作。

  关于临摹要义,清人方薰《山静居画论》里有几句话颇耐人寻味:“临摹古画,先须会得古人精神命脉处,玩味思索,心有所得,落笔摹之,摹之再四,便见逐次改观之效,若徒仿佛为之,则掩卷辄忘,虽终日摹仿,与古人全无相涉。”

  关于临摹,还有一个如何选择临本的问题,临什么人的作品,怎样的画算是经典?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便有高低之分。有些初学画画的人,往往临摹当代的作品,甚至自己身边某个前辈画家的作品,而他所学的这个人自身都问题很大,这个问题认识不清,那是很危险的事。潘天寿说:“当代名家的画可以研究,但不要临,要临经过时间筛选的经典作品,从任伯年开始之后都不要临。”我在美院读书时老师是这样说的:“陆俨少之后的东西不要看。”有些人看不准哪张画是好的,我想可以这样说:那些盖棺定论的作品都是好的,你可以无条件地接受,然后去临。比如晋唐宋元明的很多作品。当代的,哪怕名气很大,但还没有经过历史的考验,就不要去临,可以去看看,然后多想想。

  学习中国画,对传统经典的临摹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个学习可以持续终生。我们的作品有着古人的影子并不是坏事,更不要以为去临摹了,就是“泥古不化”了,化不化是另外的事,而不是临摹本身的错。师古人而后师造化,应该是学习中国画的不二法门,清代龚贤面对前人佳作直感叹“吾师乎吾师乎”,然后临池不辍,到后来方有“我师造物,安知董黄”之境界。

  想起一句很经典的话: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烛。

  (作者为浙江省东阳市书画院画家)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