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老课本,美翻孩子整个童年

2017-05-25 15:36:21 来源: 点击: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见字如面》,再到现在的《朗读者》,这几档吸引全国众多观众的节目,让人们把注意力从当下的快餐速食文化回归到了传统国文教育。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见字如面》,再到现在的《朗读者》,这几档吸引全国众多观众的节目,让人们把注意力从当下的快餐速食文化回归到了传统国文教育。

        先让大家看几张民国时期小学生看的课本,看他们是怎么描写秋天的 。

        秋天的虫声。秋天多秋虫 鸣声都不同,有的在墙角 有的在林中。蟋蟀的声音 唧唧居 唧唧居。

        那时候的书,不说教,站在孩子纯真的口吻叙述人性、修为、自然……内容浅显易懂,向善向上,写给孩子,更是写给当下的大人。

        这是老课本中的一课,这一课只有一个字,叫做“人”,还有一幅画,画着一家人。

        “竹几上,有针、有线、有尺、有剪刀,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

        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

        “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如何向孩子阐释地球是圆的?民国地理老课本是这样教的。

        “王生不明地球的形状,他哥哥对他道:地圆像皮球,所以我们叫他地球。试立在海岸,远望来船,必先见桅杆,后见船身,这便是地圆的实证。”

        各省形状的比喻,也让人绝倒。陕西,如风中舞着的美女。

        各省形状的比喻,也让人绝倒。

       书里没有说教,没有口号,讲伦理、塑审美、育习惯,既注私德教育,也重公德培养。朴实无华但传达了厚重的价值观。

        母亲节时的内容。

        有快乐的游戏。

       有生活的片段。

       情景。

    或寥寥数语,或不著一字却画面感十足,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