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赏】难得一见的南红佳作

2016-05-24 14:54:36 来源:骊珠文玩收藏 点击:
南红的颜色多以朱红色为主,色泽沉稳厚重,符合中正典雅的气质。加上朱红色在传统文化里有着驱邪避祟的功用,它又散发出几分古朴神秘的气息。所以,打从南红出现,它便主要被碾磨成珠子用来串成珠链,尤其为佛教人士所钟爱,多少承担了敬物礼天、沟通神人的作用。现今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它的颜色也好,质地也罢,更多的还是能引发大众追思怀古之心,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尽管如今南红大热,但真正工料双佳的作品仍然可遇不可求,今天小编精选数件市面上难得寻觅的南红之作,供大家清赏。
艺术家利用南红材质的形体表现力,重点以线条构成头发与面部的层次变化,五官刻画夸张而细腻,从而在面部的留白中形成局部的小节奏,亦是画面的重点。
作品右下方是手部、衣袖及水花,纤细的手指与上方随风飘散的头发形成呼应,一长一短,一松一紧,并列的手指在画面中形成一种强烈的秩序感,形成画面的物理重心,巧妙的避免了因头部的比例过大而导致的头重脚轻。
手上的两朵具有几何特征的花,利用南红自身色彩的含蓄变化,形成了层次上的对比,与端庄的观音相互映衬,一主一次,一大一小,禅境油然而生。

传统里对德行最具物象化的比拟莫过于“松”、“竹”、“梅”、“兰”,大众对它们所传达的意义也是耳熟能详。
艺术家从这里找到了突破口,以最具文人气质的“松”作为题材,化繁为简,刀笔寥寥即写意出无尽气象。当我们把审美的目光放在整件作品上时,我们又会发觉,水盂的所有线条近乎都是圆润的,即使松树也没有横斜的姿态和咄咄逼人的锋芒。这里面恰好就包含了儒家文化里的中庸与中正。
器形的圆润让人观之心境也随之变得柔和,少了忿戾之气。松树筋骨健硕,或于高处倾泻而下,或于底端攀爬向上,将君子的那种坚韧与耿直非常平和地传达了出来,最终将传统文化的精、气、神尽数囊括,有了动人心神的魅力。
这件南红竹叶香插,依料形制成长方,精心打磨去其棱角,寓外圆内方之意;中间挖脏去绺成浅膛,底部精雕细琢几片竹叶,弧度柔和,潇洒俊逸。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象征生命的弹力、长寿;常喻高风亮节、品德不俗,因而广受喜爱。叶与节间有孔,便于收拾香灰,匠心独到精妙。

我国有着深厚的香炉文化,最早的香炉可以追溯至商代敬神祭祀的金属礼器。后来随着香炉在民间的广泛使用,其材质也渐渐丰富起来,宋代以后,香炉的美学意义得到了重新发掘,成了许多文人雅客用以清玩、鉴赏的艺术作品。
作品形制简洁小巧,轮廓线条刚柔合度,且炉身除了两个相对的兽面纹,再无其他,充分展现了玛瑙原石的天然纹理和色泽,气韵静穆典雅、娟秀端宁,令人赏心悦目。四个半圆小足玲珑可爱,也使得香炉看上去更加轻盈而充满灵气。
动物件之所以有约定俗成的意义,之所以广受欢迎,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玉器以神器和礼器发端,所以,玉器必然与动物图腾发生联系,其最初的制作自然也就进一步缩小范围形成“瑞兽”这一题材。其表现形式或以瑞兽形象为纹饰、或以立体瑞兽装饰玉器、或直接以兽为形制,用以表示尊敬、崇拜、恭顺。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对自然力的认知越来越多、越来越自信,对自然的崇拜也越来越少,但各种瑞兽却作为吉祥、美好的寓意保留了下来,并被用于玉雕创作,表达祝福和赞美。
关于庄周梦蝶这一题材,历来对它有着层出不穷的理解。这样一种极尽玄幻的哲学思辨,却在这件作品中瞬间转化成了可感可触的形象。
在南红如梦似幻的氤氲色泽中,庄周的安然,蝴蝶的活脱,最终呈现出了唯美浪漫的艺术效果,一片诗情画意。
乳丁纹和夔纹构成了最具识别性和最具视觉冲击力的纹饰,看似简单的组合实则饱含用心,在艺术造型上将点、线、面全部一并展现。
但即便如此,它们依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并没有一览无余地展现。这种点到为止反而能产生一种极为蕴藉的艺术效果,毕竟大家对于这两种纹饰太过于熟悉,一味展现难免落入俗套。
乳丁纹和夔纹其实只是第一层意思,作品的第二层意味得就纹饰的造型上来看,璧和夔龙,一个是玉器文明的代表,一个是青铜文明的代表,一刚一柔,两种文明碰撞共同构成了互补的态势,而金玉结合的含义也由此不彰自显。
最后一层意思来自于那块不事雕琢的原皮,就是它的存在,使得整件作品情感传达得极为饱满深厚。
印章多以石材为之,鉴赏关键有三,一为色,即印章材质之颜色是否亮丽明艳抢眼;二为质感,即印章材质是否细、腻、温、润;三是石材的产量,即鉴其是否稀有。
对于印纽,因篆刻家只刻印不雕纽,因此雕纽成为独立的行当。纽之形制虽小,却是极精细的工艺活,雕纽一道名手辈出。其鉴赏也颇规则,动物与花卉需表达立体感与空间感,兽纽重动感。除此,雕家功力最为重要。
这件灵猴纽小章,材选当今流行、稀缺之川料冻儿状南红,色彩温腻,质感细润。纽之灵猴横卧,从头至尾曲线起伏,首尾呼应,动蕴静中。体态浑厚清晰,刀工细致圆滑。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