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的“势”

2019-03-15 15:10:37 来源: 点击:
​        欧阳询在其书论中有很多地方都谈到“势”的问题。譬如,《三十六法》载:“字之正者固多,若有偏侧、欹斜,亦当随其字势结体。”又:“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体势,不可差错”。

​        因此,就我对欧阳询字势的理解作一剖析。字之体势只有在两个或多个的点画与偏旁的组合时才可能产生“势”的可能,这由于单个点画只能产生笔势,不构成字势,但是多个点画组合时就有孰多孰少、孰重孰轻的可能,这就要调和其关系,使之达到均衡,于是字的体“势”得以产生,换句话说,调和其字的体势为的就是力求其均衡,使其每个字的结体更加饱满,字形更加浑圆,气息也更具雄壮。于是乎,结合实例分为线与线之间与部分与部分之间两方面来谈这“势”之均衡。

(一)线与线之间“势”的均衡

​        线与线的组合不外乎三种情况,即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弧线、弧线与弧线而已,当然书法中还存在着不同的点,其实点就是线的缩影,线是点的累积而已。因而,我们可以将点看成是一种短直线,所以,就不再赘述点的组合了。

1,直线与直线组合之间的“势”之均衡。

​        譬如,《九成宫》里的“上”、“下”二字,它们在直线与直线相交点的位置都不是在其直线的二分之一处,因而,这就产生了不均衡状态,所以,欧阳询力求其均衡,将横画为之倾斜,竖画与横画的左三分之二处相交,即这相交点就是黄金分割点,而横竖所构成的外形也是黄金比例,这就使得字势得以均衡。


2,直线与弧线组合之间的“势”之均衡。

​        譬如,《九成宫》的“大”、“天”二字,就是一直线与两弧线的组合,观其相交点把线分成的比例都符合黄金比例,然而,为力求字之均衡,捺画往下沉并稍长一些,但是多长为宜呢?达到字的饱满为上,这可见其欧阳询楷法的精微之处。


3,弧线与弧线组合之间的“势”之均衡

​        如其“乃”、“人”二字,都是弧线所组成的,要找其字势均衡点就相当不容易,弄不好字写得很难看,或看写得很平淡。这可见欧阳询的用心之处,也可见其楷法的微妙,“乃”字的均街点在钩与第一折点的对应处,撇画尽量舒展,以体现其字的动势。“人”字的均衡点在其撇捺的相交点,这一点既靠左又在字的上部,因而,捺画就可以尽量舒展了,使其在谨严的法度中又有书意。


(二)部分与部分组合之间的“势”之均衡

​        部分与部分的组合,根据笔画的多少也可分两种情况来论述。即笔画等量与不等量两种而已。

1,笔画之间的“势”之均衡

​        如“暨”、“离”二字,在其笔画等量的关系里,很容易使其字的空间位置等量分割,这就造成字之呆板,欲破其呆板之状,就须在空间等量下营造“势”的均衡中的不匀而已,谈其字“势”的均衡,实际上也包含均衡中的不均衡关系,“暨”的右上部空间及“离”的右下部空间的空白,就是在“势”之均衡中的巧妙处理。


2,笔画不等量之间的“势”之均衡

​        如“茨”、“乐”、“德”、“乱”四字,这可以看出笔画之间的不等量关系,在其字的本身造型中就是不均衡的情况下,而要力求均衡,欧阳询则在笔画的粗细、空间位置适当的伸缩进行组合,力求在视觉上达到均衡之态。




​        总之,字本就有均衡与不均衡之态,均衡的字力求打破这种板滞的均衡,使其均衡之中有不均衡的美感;不均衡的字力求调合不均衡之态,使其在不均衡中求其均衡的美感,而这一法则须要在字的造型饱满状态下求其“势”之均衡。

        
欧阳询在其楷书上的实践紧紧地遵循其书学思想,尤其在结构上是初唐楷法之典范,也是之后书家学习的典范,就是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都笼罩在他的结构法则下,可见其影响深远。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