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留柱 | 第十一届“观音山杯”全国书法篆刻艺术大展获奖书家

2019-12-04 11:21:32 来源: 点击:



        杨留柱,1963年生,河南汝州人,别号澄心斋主。师从当代书法名家张振发、云平老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汝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艺术成就


        第十一届“观音山杯”全国书法篆刻艺术大展获优秀奖
        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展入展
        第六届中国·临沂中小学生书法节教师组入展
        第七届中国·临沂中小学生书法节教师组入展
        全国第二届书法临帖作品展入展
        全国第四届隶书作品展入展
        全国第二届“四堂杯”书法展三等奖
        全国首届“二程杯”书法大赛三等奖
        河南省教育书法年会教师组一等奖
        河南省“统战杯”书法展二等奖
        希望·圆梦杯第三届全国书法展二等奖
        “凯歌杯”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二等奖
        河南省首届书法篆刻展优秀奖
  
艺术感悟

        余自幼喜爱书法一路走来感慨颇多,感触颇深。“踏花归去马蹄香”——书画同源,书法创作同样需要追求意境和意蕴之美。书法不仅仅是视觉艺术,更是精神生活的一种感悟,她以其不可多得的美学价值,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愉悦和享受的同时,又赋予其传统与创新完美结合的意蕴美感。近年来多致力于隶书创作,在书体上——主要吸纳好大王碑的质朴和天真之气,并兼容礼器的细劲和雄健,并佐以一些篆书的用笔,力求多种书体的有机融合,达到朴拙与天真之美相映成趣的效果。书风上——师古而不泥古,在洒脱创新的基础上,追求古、静、散、雅的幽美意境。临池笔墨仙自乐。创作上—— 一是保持良好的心态,摒弃功利目的,鱼沉书海底,戒其浮漂;心入艺海境,戒其浮躁,为心灵的需求而创作。二是做到创作的严谨性。一笔一画都要用心揣摩,一撇一捺都要用心感悟,字无个性不是书,字无灵性死不休。三是追求书法的音韵之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一直认为笔墨是有情感的,汉字是有灵性的,书法是有乐感的。笔端常带感情,每一个字的运笔、起笔、落笔都贯以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感,在书法作品中注入作者的灵魂和情感,让观赏者获得心旷神怡的美感享受。


        书海无涯苦作舟。已过天命之年,回首往昔,追梦不止,通往艺术殿堂的路上,获奖只是一次鼓励而已。路漫漫,情无限——带着一生的执著,书法人永远在路上!
  
名家评语

渐渐增大的空间
——杨留柱书法印象


■ 李志军

        近年观留柱书法在真、行、草、隶各种书体上都有长足进步。

        留柱的家,十年前我就来过。

        分管文化的杨市长雅号文墨。在他办公室里看到了杨留柱的一本书法集,小王、米芾一路,俊朗大气,跌宕起伏,味道很纯正。我深感意外,怎么以前没听说过呢?

        向杨市长要了留柱的电话,很冒昧地登门拜访。

        我俩在这个阁楼里,一谈就是两三个小时。我们都喜欢古典,追求完美,认为除了下苦功夫临帖之外,没有他途。他说,在北京学习时,结识了一位叫李沾的军旅书家,日临万字。无论工作再忙,定要伏案八小时以上。留柱取出李沾的作品,果然不凡,含蓄雅致,笔精墨妙。留柱之所以突飞猛进,看来受李沾的影响不小。我让留柱把李沾请到汝州,与朋友们交流。李沾背临,字覆盖在原帖上,丝毫不差。一位书家说,写了几十年字,今天才知道什么叫临帖。

        留柱的工作室还是在阁楼上。没有大红木画案,没有博古架、古玩、名人字画,没有茶台。还是老样子,几张简易的书桌,墙上贴满了他和几个弟子的作品。

        我忽然觉得房子大了许多。

        是上次太闷热?还是说话时凑得太近?两个月过去了,这些奇怪的念头还不时冒出来。

        一天,留柱发来了一张小楷,请我“指导”。 我一下子明白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时在丙辰春月于澄心斋 杨留柱”。

        这段话,上中学的时候都会背诵。很多人求字,要在客厅里面挂上个“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类的。这些人,是在装点门面。留柱却是实实在在的。

        八岁小儿晓得,七十老汉做不得。耳熟能详,看似简简单单的道理,踏踏实实地去做,却是非常难。一旦做到了,真的是妙用无穷。

        留柱是个实在人,与人相处是这样,写字也是这样。临帖一丝不苟,细腻精准。创作也很本分,不炫技,不耍小花招,不逞小聪明,如古人说的“常令笔心在点画中行”。

        几年前,他主持汝州书协工作,跑前跑后,忙忙碌碌,不辞辛劳地做事。从主席的位置上退下来之后,他从朋友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如果不是孩子们的姻缘,还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见面。

        记得李沾给他题过堂号,“澄心斋”。他没有挂出来,也不需要挂出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风声雨声,大事小事,都被关到了窗外。他的心中,只有书法,只有书案,只有古人的碑帖。

        一扇窗子关闭,另一扇窗子就会打开。大部分的书法家是用眼睛写字,而不是用心写字。要想用心写字,必须见到自己的心。我们长着一双向外观看的眼睛,被五彩缤纷的世界晃得晕头转向。《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眼不花,心就不乱,慢慢地,真心就会呈现出来。从手随眼走,变成心手合一。

        沉潜了几年,各种技法渐渐融化,化作精神的符号。在留柱的小楷里面,杂糅了隶书的开合,魏碑的奇崛,唐楷的醇和,赵体的平淡,章草的灵动。一个个小字,像一个个欢天喜地、活蹦乱跳的小精灵。

        我明白了。空间的增大,不在于屋子,而在于墙上的字,不在于字,而在于主人的心。

        越来越澄明的心境,令整个空间宽敞了,也明亮了。
 
(李志军,哲学博士,著名学者,美术评论家)
 
佳作欣赏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