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臣 | 书不废时

2020-03-11 14:46:16 来源:中国书画报 点击:
        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几乎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状态,也改变了整个社会的行进节奏,举国抗疫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一部分人由于职责所系、职业所关,忘我地冲在抗击疫情的前线,而大多数人则是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居家“坚守”,来实现抗疫行为。在闭门索居的这段时间,每个人都时刻关注社会、关注疫情,很多书画界的朋友参加了义展、义捐、义卖等活动,但是我们能为抗击疫情所做的实实在在的事毕竟很有限,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留给我们大块的时间可以充分利用,我认为不要使其荒废,更不要无所适从、心生烦躁和焦虑,不妨把精力投入到书法中。

学好书法需要很多的必要条件,大量的时间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在正常的生活状态下,许多人为工作、学习、应酬、交往所累,常抱怨学习书法时间太少,很少有人把整块的时间用来写字。古时的文人士大夫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成自己的最高追求,书法只是当成余事来做,唐太宗尝谓群臣曰:“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意思是说,学书是政事之余的事,开始只是为了不浪费时间而已,一旦当成一项事业来做的时候,那就要充分利用时间,专心致志,丝毫不容懈怠。其实,书法是可以利用点滴时间来做的,因其工具简单,操作方便,大凡茶余饭后,忙里偷闲稍有时间就可以写上一阵,若是能有大块时间用来写字,何其可贵。

杨明臣书《心经》

        在这段异常清净的时间里,如何把书法的功课做得更加扎实有效,我有三个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一是补“短板”。每个写字的人,无论水平高低,都有自己的短板。“短板”这个词,是“木桶理论”的一个概念。过去的水桶,都是用若干木板箍起来的,任何一块木板短了,就会让木桶的水位降低,这也决定了水的高度是多少。这个理论用于书法,形象地说明了提高书写水平必须从解决短板入手的道理。我在平时的教学以及与书界朋友交流中,经常遇到一些现象,有的是绝大多数笔画质量都不错,只有个别笔画,比如长竖画、竖钩、竖弯钩等写得不好,以致影响整幅作品的质量,经不住细看。尤其是在比赛中,评委往往是以作品薄弱的地方来衡量作者的水平。有的是点画质量整体可观,但单字总有松垮懈怠的,问题出在了结构上。还有的单字总体不错,但通篇效果不佳,问题则出在了气息、节奏上。这些都是个人的短板。解决短板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对照经典反复训练,观察细微,体会提按疾徐、大小轻重、聚散开合各种动作的要领,十遍百遍,不厌其烦,直到熟练掌握。经过一段有意识、有针对性的攻坚克难,创作能力必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是理脉络。每个人学书的路径有不同,时间有长短,但大抵都经历了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匀速前进的,也不是直线提升的,其中必有起伏,必有平缓和跳跃,甚至有方向上的调整和改变,当事者往往因身在其中,未能明显感知。现在可以静下来,回溯既往,做些理性的回顾和思考,弄清楚从哪里起步,经历了哪些大的阶段,受到过哪些经典法帖的滋养,特别是每次出现的阶段性提升是如何促成的,等等。这样做的目的和好处是,明白自己学书道路的主流和支流,以便更好地坚持主流,汇溪成川,万源归宗,使主攻方向更加清晰、主打书体更加丰实;发现自己的日常训练从量变到质变、从局部质变到根本质变的规律,更好地指导以后的学习;理清以往学习、借鉴、追寻的东西,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没有用的,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对自己起干扰、误导、迷惑等消极作用的,以便正确取舍,把有效的时间和精力使到更有用的地方。

        三是求变化。围绕“守正创新”这个主题,做些积极的探索和调整。“守正创新”是新时代民族艺术的大方向和共同课题,“守正”是根本,“创新”是动力。对基础比较扎实、技法相对娴熟、风格初步形成的作者来说,寻求更多的变化、突破自我则是这一阶段面对的主要问题。求新求变,不仅要有想法、有勇气,还要有办法。办法是通过将想法付诸实践,不断探索才能找到的。这一阶段时间充足,环境安静,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客观条件,不妨敞开思路去想,展开身手去做,可以从笔法、字法上寻求变化,也可以从章法形式上出新,甚至可以从风格上大胆调整。可以选择一个小的突破口深入挖掘,也可以从整体气韵上经营打造,如此种种。变化由心,首先树立求新求变的意识非常重要。探索尝试不一定会成功,不成功再折转回来也无妨,但唯有积极探索,才有可能创出不同于别人,也不同于自己既往的新面貌来。

        求新求变必须以正确的艺术理念做引导,必须坚守书法艺术的内在规律,不能成为无缰之马、无堰之水。近日我读到一篇艺术文论,谈到一流书法的三个指标,曰技术精熟,曰个性化,曰公共性,我很是赞同。书法艺术要达到一流的水准,首先要有精湛的技法,有对前人技法体系的良好继承和掌握;其次要有个人独到之处,异于前人,不随时俗;再就要为时代所接受,符合多数人的审美。这三条是一个完整的审美体系,紧密关联,相辅相成,终极目标是为时代接受、大家拥护,离开这个目标,一切探索创新都将无益于艺术的发展。
 
杨明臣书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