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胡抗美《享受批评:全国代表性中青年书法名家个案研究会文集》序

2019-11-04 14:27:45 来源:网络 点击:



 
        我们这个活动名之曰“享受批评”,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享受的是艺术批评。所谓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世界中的艺术现象,特别是对艺术品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分析、阐释和评判。艺术批评既推动艺术创造、影响艺术思想和艺术理论的发展,又推动艺术的传播与接受。即是说,艺术批评一方面是对艺术现象,特别是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分析阐释,一方面是对艺术现象、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评判。书法批评是站在一种理论立场,对书法作品作出理论思辨和价值判断。批评是一种理论反思。我们常常说“作品会说话”,从理论反思的角度说,一幅作品说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事实上需要真正“听得懂”这些话的人,真正能从理论高度理解并且解释作者创作意图的人,因此,批评家首先是艺术家的知音。更进一步说,批评家还是能够针对作品说出一些连作者本人也没有明确意识到的东西的人。就作者而言,总是更多地从个人的感性经验和对艺术境界的感性把握出发,并且通过自己惯常使用的一套技法来创作作品。但批评家却不同,他是理性的旁观者,能够遵循理性的指引,遵循“可能世界”的逻辑来为作品把脉,从作品的形式语言中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从艺术传统与未来发展的角度,去分析研究作品的“文脉”所系。总之,批评家是依靠他的艺术感受力和理性洞察力,按照艺术发展规律,给作者及作品提出真诚的建议,并且帮助作者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不是艺术理论指导艺术实践的主张者,但我们主张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有着密切联系。
 
        书法批评是一种责任,享受批评也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建立在对待中国书法艺术的态度之上。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国粹,要使我们的国粹持久健康地发展下去,并在世界艺术中明确自己的崇高地位,书法批评不可或缺。可是,书法批评的状况如何呢?正如许多人所说的那样,现在的书法“缺少真诚的批评”。单从字面上很好理解,所谓“真诚”,就是将批评的眼光专注于作品本身的分析、研究,讲真话、讲学理。这里真正要追问的是,到底是什么东西妨碍了批评的“真诚”?我们知道,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书法市场成了蓬勃兴起的艺术市场的一部分,市场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使得很多书法家渐渐不再基于艺术探索与创新来建立自己的风格,而转到对个人市场利益的维护上。诚然,古今中外,艺术品都有商品的属性,让艺术品进入市场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艺术更重要的属性是其文化属性而非商品属性,书法家需要优先考虑的是其作品的文化价值。当市场利益被前置,整个书法界的价值观也就受到了重大影响,当今所谓书法批评,似乎成了书法商品的促销广告,那些所谓批评文章不遗余力地赞美书法家的作品,以配合其市场宣传。于是乎,书法批评的现实功能,也就仅仅在于维护一个抱团取暖的“市场共同体”。
 
        “享受批评”活动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说:“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在座的 27 名成员如此热忱地参与“享受批评”活动,也充分说明大家对自己的书法审美充满着自信。我们努力地开展这项活动,把大家组织起来,也是出于高度的文化自信。习总书记还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怎么创造出“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立足当下,思考作品的当代性。
 
        思考当代,是书法批评的功能所在,是书法批评家的职责所在。当前,一些有识之士把书法界的种种不正常现象归咎于批评的缺失。在不正常现象中,首当其冲的要属“江湖混乱”。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现在书法界似乎没有门槛,如同城市广场一样,谁爱进就进,导致有那么一批人,都涌到“书法家”这个队伍中来。这些人有的对最基础的技法都非常生疏,有的过去根本就没有拿过毛笔,没有接受过起码的入笔、运笔、收笔训练,对书法的审美规律几无所知。有的则索性就是“江湖书法”,写字任笔为体,还热衷于宣传造势、混淆视听、满纸粗率、格调低俗。
 
        在新时期书法发展的历程中,书法界出现过一些重要的书法现象,比如“现代书法”“中原现象”“广西现象”“流行书风”“丑书”,等等,和西方一些现代艺术流派一样,它们出现之时,受到了媒体的关注(其命名本身即来自于媒体),但对其内涵和价值的讨论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这自然也就大大妨碍了书法界艺术创新氛围的形成,也不利于书法理论的与时俱进。基于这一点,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这个活动的意义。我认为,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我们的书法家其实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是这些作品何以优秀,其创作价值何在,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什么,它的历史贡献是什么,等等,都没有得到应有的研究,没有得到恰如其分的评价。就此而言,我想我们这个活动的价值,恰恰就在于通过批评,来发现优秀的作者,肯定优秀的作品,让他们更有信心沿着正确的艺术道路走下去,让书法艺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时代。当然,这种发现、这种肯定,是需要由理论来保障,由理性反思来保障的。所以我认为,今天的书法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理论的梳理和建构。
 
        大家知道,在现代的艺术体制下,书法家主要是通过展览(官方的或者民间的)和画廊进入社会的。理论上说,在艺术的流通体系中,批评家是持中立立场的“第三方”,他要研究书法创作现状、书法现象,他要对书法作品本身的优劣发声。但这一点,在书法界似乎比在其他艺术门类更难做到。就各级展览来说,评审的过程应该是批评的过程,评审委员应当部分地担当起批评的职责,评委既要有敏锐的艺术眼光,也要有对各种风格创新兼容并蓄的胸怀,还要能从理论的高度对书法传统的现代发展提出有理论价值的观点。非常遗憾的是,这种有效的书法批评在这里严重缺席。另外,从现实来看,由于种种原因,书法界一些有理论素养的人,往往津津乐道于创作,不愿在书法批评上下功夫,从而导致了当今的书法界,事实上很难找到专职的批评家。
 
       由此,我想谈一下,书法批评的学科地位问题。
 
        按一般的艺术学科概念,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是学科的三藩。艺术批评就其内涵而言,它是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作出理性的评判,对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作出阐释。艺术批评与艺术理论的关系极为密切,对于艺术作品,艺术批评不仅仅是鉴赏式的主观评价,还要基于一定的理论作出理性的判断。如前所述,造成当前书法界批评缺失的原因的确是多方面的,但在我看来,那些因素都属于外因,值得我们格外重视的还是内因,即书法艺术理论建设的落后。我们都知道,在西方艺术史上,克莱夫·贝尔、罗杰·弗莱是重要的批评家,他们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为某个艺术流派命名(如罗杰·弗莱命名了“后印象主义”),更重要的是他们建构了形式主义理论。
 
        关于书法批评理论的建构,在民国时期有一篇重要的文献,那就是张荫麟写于1931 年的《中国书艺批评学序言》。他认为,书法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就应有属于这个门类的美学,在阐明书法美学原理的基础上,则要建立“书艺批评学”。关于“书艺批评学”的任务,张荫麟的说法是:“其任务在探求书艺上美恶之标准,并阐明此标准之应用。”看过这篇文章的人都会注意到,文章的主要篇幅,并不是在讨论书法批评在当时的意义以及如何展开,而是在研究书法美学。在张荫麟看来,书法批评得以展开的基础在于建立一种能对书法实践进行评价的美学。文章中,张荫麟从书法艺术感知(“觉象”)和情感表现的角度,阐释了书法艺术的性质以及书法的形式美的具体内涵,并就书法美提出了“觉相”“情感”“优美”“壮美”“直达艺术”“抽象模仿”“线”“空间”“体内回应”“体之美”“势之美”等一系列概念和范畴。在中国现代艺术学科建构的早期阶段,张荫麟的这篇文章无疑为书法理论的现代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与书法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书法批评与书法史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关于书法批评和书法史的关系,我认为,有一个常识值得在这里郑重提到,即书法作品总是要经过批评才能进入书法史。这一常识首先来自于历史的经验。在古代,虽然没有现代形态的书法史著作,但古代书论文献的内容,往往是史、论合一的,其中既有历史叙事,也有理论和批评。张荫麟所谓“美恶之标准”,古已有之。在汉代,赵壹就写下了批评当时书法风气的文章—《非草书》,尽管赵壹的批评立场并不是站在书法艺术上,但仍然不失为一篇关于书法价值讨论的批评文章。而在六朝时期,随着人伦鉴识之风的盛行,则又出现了一批在书法史上影响深远的品评文章。自六朝以后,史论合一的品评,已成为书法批评的主要形态。正是这些品评文章,决定了哪些书法家得以青史留名。从这一历史经验出发,我们就可以明了当代书法批评所应承担的任务。在今天,书法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尤其需要有专业的书法批评家来担当起书法看门人的职责。和古代不同,当代书法家声望的确立,主要要看其作品的艺术品质,而非其他。书法史是书法价值建构的历史,在书法专业化的时代,诸如书法家的社会职务、市场影响力,等等,都不是书法家获得历史地位的决定性因素。而当代书法批评家的任务正是去发现和建构当代书法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
 
        书法作品要通过批评才能进入书法史,这是书法批评的历史功能。而就书法批评的研究对象来说,则须指向当代书法和当代书法家。
 
        我在前面已经提到了,书法界当下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思考书法的当代性问题。从批评的角度说,当代书法家的作品是否有价值,在于它是否具有当代性。在这里,有必要稍作阐明,何为书法的当代性。早在唐代,白居易就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艺术家的创作,总是要构成对现代的某种回应。只不过,艺术的“当代”并不是时间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和艺术概念。最近,文学批评家黄子平在一个研讨会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批评总是同时代人的批评》的讲话。这篇讲话引用当代意大利思想家阿甘本的观点,阐述了什么叫“当代人”,其中有两点对我们理解什么是书法的当代性有重大启示。阿甘本认为,所谓“当代人”,首先是勇于反思时代的人;对时代麻木的人,并非当代人,他们没法审视时代。“当代人”精神品质的另一方面则是,他们有意去关注“时代的断裂”。所谓“断裂”,是古代和当代之间的距离造成的,只有那些“在最近和晚近的时代中感知到古老的标志和印记的人,才可能是当代的”。阿甘本认为,不同的“当代人”都是选择从不同的“自己的古代”进入当代的。黄子平引申道:“你可能是由‘李白的盛唐’来进入当代,也可能由‘苏轼的北宋’进入当代。”对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家而言,“不是为了去关注那些遥远的或者晚近的文学现象,而是要把这些文学现象带来当代,带来跟当代对话。”我想,书法家也是如此。具有当代性的书法家,决不是追随时风,也不是跟在古人甚至今人后面亦步亦趋的人,而恰恰是具有广阔的传统视野,能够将传统的书法艺术资源进行当代转化的人。
 
        具有开阔的传统视野,具有入古出新的意识,是当代书法艺术家必须具备的素质,而对于书法批评家而言,自然也必须在这样的视野和意识下对当代书法作出评价。前面提到,书法批评是基于书法理论的批评,这也就对书法批评家的理论素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从“享受批评”方案的安排看,成员首先要进行自评,成员之间还要互评,说明 27 名成员都在从事批评工作,所以,我在这里要多加论述。
 
        最近,哲学家邓晓芒发表了一篇题为《论文学批评的力量》的文章,他在文中谈到一篇成功的文学批评必须具备四个由低到高的要素,我认为放在书法批评上同样也是适用的。他告诉我们,开展书法批评需要有什么样的理论准备。
 
        邓晓芒谈到的四个要素依次是:第一,批评家必须对作品有最起码的感动;第二,批评是理性的反思;第三,批评要有对历史和时代的反思;第四,一个批评家必须同时是一个哲学家。
 
        在第一个层次上,邓晓芒提出的问题对当前书法批评的现状可谓颇具针对性。他说:“批评家是那种善于发现美的人,是寻找美的向导,是大众审美趣味的引领者和提高者。”因此,批评家的感受领域要比普通读者宽,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口味的作品,而应自觉地拓展自己的欣赏口味,并在各种口味比较中找到某些共同的规律性。书法批评家应该能看懂各种类型的优秀作品,比方说,他既要能欣赏帖,又要能欣赏碑;既要能欣赏流美的作品,又要能欣赏浑厚遒劲的作品。近年来,一些报刊和自媒体曾经讨论过“丑书”和“伪二王”问题。大家可以回顾一下,讨论中哪些属于批评的范畴,其指向的价值有没有意义,这些都是对批评的挑战。
 
         在第二个层次上,邓晓芒指出,“文学批评虽然基于感性,但本身却是理性的事业,它是讲理论的,而和一般的文学欣赏、作品介绍和‘以诗解诗’之作不同。”他举例说,美学和文艺理论中“美在形式”一说就是一个理性建构出来的理论范式,其优点在于它是“艺术中结合感性感受和理性反思两种功能的最直接的纽带,只要抓住这根纽带,一种文学批评基本上就成立了”。不单是文学界,在书法界,“美在形式”一说也可谓耳熟能详。照我的理解,形式理论是解读包括书法作品在内的艺术作品的基础理论,它对作品进行艺术语言分析,是一个分析工具。离开了对形式的讨论,我们很难真正进入一件作品。但遗憾的是,在当今的书法界,排斥这一理论的人很多。他们的理由倒不是邓晓芒所指出的“美在形式”的理论缺陷,而是把形式理论和行政领域所反对的“形式主义”等同起来,张冠李戴,不明所以。
 
         在第三、四个层次上,邓晓芒对文学批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批评家必须能对历史和时代进行反思,能从作品中看出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他说:“理想的文学批评应该具有这样一种贯穿历史的力量,它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的力量。”关于“时代精神”,邓晓芒的解释和前面提到的阿甘本对于当代性的阐释颇为相似:“现代人应该比古人更好地理解古人自己,因为他用今天扩展了的视域去融合和包容当时的视域”,而批评家的批评“必须建立在对各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的连续演变的内在逻辑的把握之上”。而要想掌握这种穿透历史的力量,批评家就必须同时是哲学家。只不过,“文学批评家作为哲学家,不是那种只会搬弄抽象概念的人,而是用哲学概念来指导自己的文学感悟的人”。书法批评家和文学批评家一样,必须“不断拓宽自己的艺术视域去整合其传统视域”,具有洞察历史的理论眼光,同时,他的批评还必须有哲学的深度,能够对作品进行哲学式的把握。
 
        很多人说,书法是中国哲学的演绎,是艺术化的哲学。这种说法指出了书法是具有高层次的思想内涵的艺术,只不过,我认为,邓晓芒所论述“视域整合”的概念对当今的书法批评观念的更新尤其值得重视。因为,哲学本身也是发展的,有古典的哲学,也有现时代的哲学。书法批评家不能仅仅基于传统哲学的几个范畴,来解释当代的所有书法作品,而应该具有开阔的理论视野,充分理解现代艺术思潮所具有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书法批评家不仅要通过熟悉的中国古代哲学进入古人的审美世界,同时也要通过进入当代哲学的语境,来阐释现代人的审美世界。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当代的书法批评家而言,既要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建立起理论联系,又要理论化地关注和解读当代书法,担当起书法史“看门人”的职责。书法作品必须通过批评才能进入历史,这一观念,不仅是对书法家的善意提醒,同时也是对当代书法的批评实践提出的现实要求。
 
        我们的成员来自全国各地,大家都有不同的学习书法的背景,也有各自的审美习惯。“享受批评”这个活动使我们走到了一起。我想你们各自心中都在思量一个问题,为什么选择这样一批人在一起学习研讨。甚至认为某些人写得那么“差”,为什么也请他来参加这个活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大家的想法作出解释和说明。的确,27 名成员中有功成名就的知名人士,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有写精致书风的,有写豪放书风的,有写大众审美的,有写极具探险的。把这些作品风格悬殊很大、审美趣味不同的成员组织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境界,这个境界就叫作“和而不同”。在古代,“和而不同”也是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派别、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途径及基本规律。另外,这次活动的成员构成突出代表性。可以说,还有很多更为优秀的书法家没有选入这次活动的成员,显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优秀,而是代表性的需要。所谓代表性,应该是从某种风格的群体中挑选出的一员,这一员不一定是这个风格中的佼佼者,但一定是这个风格中特具个性者。
 
        在这种情况下,我首先强调的是我们党的文艺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倡导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技法、不同取向。“一花独放不成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句民间俗语说明“百花齐放”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基础。其次,党的文艺方针要求我们的胸怀要包容多元。我们二十多位成员,包括导师在内都各有各的审美素养,都带有各自的风格倾向性。在创作中我们可以不喜欢某一种风格,但当进入书法批评与欣赏的时候,我们应该具有多元开放的眼光、博大的胸怀,要站在艺术史、美术史、书法史的角度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作品。例如徐渭在明代中晚期就属于“异类”风格,现在却成为我们的传统。实际上每种书体都有这样的问题。在当代,有流畅飘逸的帖学风格,苍茫率意的碑学风格,绵里藏针的碑帖结合风格,受民间启发个性突出的民间书风,受西方美学影响的探索性风格。对于这些风格,我们怎么面对?你们是全国中青年代表性书家,上面讲到的多元风格就是我们所说的代表性,代表着这个时代的书法探索的种种可能性。对于自己看不懂、看不惯的风格,我们应当从欣赏的角度进入讨论,欣赏是一种美学,包容也是一种美学。再如关于如何对待“二王”风格的问题上,宋代之后就已经提出“‘二王’外有书”的观念,这说明我们的书法在古代就已经是多元、包容和开放的。一个人有自己的偏好是正常的,但对于其他风格缺少关注就不正常了。这次个案研究会既是为了培养眼界开阔的书家,又是对书法批评的理论建构。风格没有高下与优劣,这些风格中包含着书法发展的诸多可能。我们应该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种风格,每一种风格都有其传统渊源。当然,我们讲的风格是艺术的,而不是习气。
 
        现在很多书家认为,只要创作好就行,批评是批评家的事,这种观点是不足取的。大家都知道,古代的书法品评文献都是一流书法家写的,古代书法家是有文脉支撑的。没有深入的书法研究、没有对书法创作的深刻思考而成为能引领风骚的书法家,在书法史上没有先例。古代的书法大家,不只是贡献了经典作品,更重要的是他们贡献了博大精深的书法理论。历史上的书法创新者和当今的那些先锋艺术,也一定是观念先行,越是传统的、创新的,越需要理论、需要思考。新时期以来的书法发展证明那些不研究理论、不读书、不善思考的书法家都只是昙花一现,早已被今天的人们忘却。任何一个书法家都不可能只写字不研究问题,你总不能不欣赏别人的作品吧?你不研究问题,拿什么去欣赏?我想,通过我们这次集中的欣赏批评活动,大家一定会从中学到一些欣赏批评的方法,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
 
        不读书是当今的通病,有的人却理直气壮地说:只要我字写得好就行,读书管什么用!用历史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人不读书,字也一定写得不好,那为什么一些人会觉得自己写得好呢?庄子曾经说这些人类似于“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不读书的艺术家,在他的视野中很可能只看得到一天内的世界或一个季度的世界,第二天是什么样,一年四季会有多么丰富,他一概不知,所以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写得最好。
 
        享受批评是一种探索,欣赏批评一个书家需要多长时间,采取什么方法,站在什么角度,当下都在探索中,我们可以在探索中总结、完善、提高,通过这个活动推动书法批评健康开展。新时期书法发展 30 年了,在这 30 年里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作者和作品,这些作者和作品应该得到讨论和传播,因为书法作品只有经过批评才能进入书法史。在当下,人人都认为自己写得好,你让他推荐几个写得好的人,他推荐不出来,推荐了也不明白为什么好,所以书法批评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我在群里看到大家的一些疑虑,集中一点就是享受批评怎么“批”,书法批评怎是一个“批”字了得?!书法批评是书法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书法理论构成的重要内容。它以书法欣赏为基础,以书学理论、书法美学、艺术学等学理为支撑,对书法家、书法作品和书法现象(包括思潮和风格)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绝不是大家理解的专挑毛病。所以,大家在互评时,一方面,要从学理出发去讲道理、讲真话,心平气和地进行学术交流,防止过激性语言;另一方面,听取意见者要虚心、诚心、耐心,互评中可能有些观点不太严谨,甚至不一定准确,希望大家一定要冷静对待,可以在进一步讨论中进行和风细雨般的讨论。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