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 • 老杜浣花溪图引诗卷

2019-09-18 14:45:06 来源:网络 点击:

 
        此帖系山谷一首七言古风草书卷。诗见《外集》卷四,题作《老杜浣花溪图引》,并注『元祐三年秘书省作』。审视此作草书用笔、结字、章法及意境,信为此时所作无疑。山谷一代草书大师,但其早期作品存世极少,此作为我们理解山谷草书艺术尤其早期草书,提供了实证依据,其重要意义不容小觑。













元祐三年(1088年)作于京师(开封)
草书  纸本
38行  210字
35.5cm×391.4cm
原作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释文】

        拾遗流落锦官城,故人作尹眼为青。碧鸡坊西结茅屋,百花潭水濯冠缨。故衣未补新衣绽,空蟠胸中书万卷。探道欲度羲皇前,论诗未觉国风远。干戈峥嵘暗寓县,杜陵韦曲无鸡犬。老妻稚子且眼前,弟妹漂零不相见。此公乐易极可人,园翁溪友肯卜邻。邻家有酒邀皆去,得意鱼鸟来相亲。浣花酒船散车骑,野墙无主看桃李。宗文守家宗武扶,落日蹇驴驮醉起。愿闻解鞍脱兜鍪,老儒不用千户侯。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生绡铺墙粉墨落,平生忠义今寂寞。儿呼不苏驴失脚,犹恐醒来有新作。长使诗人拜画图,煎胶续弦千古无。
 
【考析】
 
        按,山谷少即喜草书,初以钟王为师,未几转学周越,沾染俗气抖擞不得脱,故一度中止草书创作。元祐末年黄龙山中参禅而悟草法,草书才出现质的飞跃。故晚年草书超迈神奇,雄视千古。山谷有一则作于元祐三年的题跋这样写道:『少时喜作草书,初不师承古人,但管中窥豹,稍稍推类为之,方事急时便以意成,久之或不自识也。比来更自知所作韵俗,下笔不浏漓,如禅家粘皮带骨语,因此不复作。』(见《山谷题跋》卷八《钟离跋尾》)。与此跋内容相吻合者,则有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记云:
 
 
        元祐初,山谷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赞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曰:『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绍圣中谪居涪陵,始见怀素《自叙》于石扬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已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祐以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为不诬。而穆父已死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以上述史料可以推知,黄庭坚大约是在元祐三年得到钱穆父指正,中断草书创作的。《老杜浣花溪图引卷》正是『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之前留下的一件草书作品。分析此作特色,我们发现其用笔战战兢兢,做作严重,或笔到意不到,拖沓粗俗,正如山谷自评『下笔不浏漓,如禅家粘皮带骨语』。典型者如『书万卷』、『眼前』、『邻邻』等字组就是。其结字则多不遵古法,不讲师承,『推类为之』,任笔为体的现象非常明显,典型者如『缨』、『峥嵘』、『寓』、『新』等字就是。通观此卷草书风格,诚如钱穆父所言俗气为多,格调不高。如果以山谷晚年草书如《诸上座帖》等相比较,其境界高下,一目了然。
 
 
        作为山谷早期草书代表,此帖书艺也值得重视,它不仅透露许多山谷草书重要的成功诀窍,也约略可见晚年草书的某些特征。如结字中宫紧凑,四周开张伸展的特色,就为晚年草书所继承和发展。不少规范而又独具特色的草字,也在晚年草书中得以提炼,发展得更加成熟、精彩。
 
        宋杨万里有诗称赞此作云:『涪翁浣花醉图歌,歌词自作复自写。少陵无人张颠死,此翁奄有二子者。不论钗股与锥沙,更数旱蛟及惊蛇。诗仙不合兼草圣,鬼妒天嗔教薄命。人言爱书缘爱贤,紫眉未必胜青编。旧时鬼门关外客,如今一字抵尺璧,何须千载空想忆!』(见《诚斋集》卷二,《跋马公弼省干出示山谷草圣浣花醉图歌》)
 
        此帖流传有绪,北宋时曾入绍兴内府,南宋为马颜辅所藏。明代藏夏文振家时,曾遭遇火灾,烧损下端,故现所见墨迹每行末一字为夏文振之子夏德声所补书。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