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 | 李胜洪谈工作室与书法创作

2019-06-04 11:38:33 来源: 点击:

 
        李胜洪,湖北荆州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委会副主任、中国书协理事、清华大学中国书法高级研修班担纲导师。曾任中国书法院执行院长、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央美术学院等数所高校客座教授、全国书法(刻字)艺术作品展览评委。
 

        李胜洪的艺术作品“以楚人的浪漫、简约、自然为抒情特征,以清新、酣畅、飘逸的艺术格调,创造出一种难得的雄妍之美”而在当代书坛独 领风骚。其多次参加各类书法展览并获奖,出版个人专著《中国书法》《现代刻字艺术创作与欣赏》等。两度被评选为“中国书坛十大年度人物”。


《寄西溪相禅师》 136x68cm


扇面 古人五言诗
 
 
        “养心堂”、“大慧堂”、“乜庐”
 



 

 
        李胜洪有三个工作室:“养心堂”、“大慧堂”、“乜庐”,“养心堂”由孙伯翔先生题署;“大慧堂”由王镛先生题署;还有一个是“乜庐”,是其自署。此三处工作室均在北京的正北方向,分别靠近亚运村、奥运村和温都水城。这三个工作室加起来,有300平米。他平时在工作室读书、绘画、刻艺,还有会客、写大字,面积足够。工作室布置得很简单,甚至也可以说简陋。他认为工作室(画室)只是用于工作的地方,所以陈设不必在奢、书案不必在大,空间能用、够用就行了。
 

        李胜洪艺术工作室共有三个画案,长度大概一个是4米,另外两个是3米,都不算小。在他看来,画案有这样的长宽度,用起来会比较方便;便于写长卷和比较大幅的作品,还有为学员授课、创作示范,都不会有什么问题。


行书小品  《春秋》 


行书条幅  《精忠报国》  176×66cm
 
        古代画室和理想中的工作室
 

        李胜洪说:古人席地而坐的时候,便就有了案几。还有“举案齐眉”中的“案”,其实是有四个矮脚的盘子。这些都是古代画案的雏形。大概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画案开始渐渐流行。在古代文人雅士的画室里,除了珍藏、把玩之物,画案便是研磨挥毫必不可少的书房重器,与琴桌、茶几一样是艺术欣赏兼实用的重要家具与陈设。一般来说,画室主人都格外注重其设计、制作,以显示其高雅的鉴赏力。因此画桌也是古典家具中数量最少、品位最高,且最具文人气质的家具。
 

        “清代、民国时期许多大人物的书房、画室面积其实也并不大,北京故宫深处大名鼎鼎的乾隆书房“三希堂”使用面积甚至还不到8个平方米。那些大人物的画案,就是炕上的一个小案几,让人觉得意外,匪夷所思。工作室是艺术家用以个人学习、思考和创作的空间,而画案是工作的平台。其实只要能用、够用,工作室和画案的大与小都是无所谓的。启功、冯其庸、沈鹏、欧阳中石等先生的书房、画室我都去过,空间并不大、甚至可以说比较狭窄,但是气场很大,其中所传递出来的是别样浓郁、厚重的文化气息。据说文革期间,李可染先生都没有画室,白天铺盖卷起来腾出床板就是画案,而且很多精品都是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之中完成的。我的老师李青萍先生,当年创作甚至连像样的颜料、纸张都没有”。老一辈著名艺术家,很多都是这样的工作条件。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艺术家只要心中有想法、有追求、有艺术表达的强烈欲望,画室的条件的优劣永远都不是决定性的问题。


行草书条幅 赵翼《论诗》146×53cm


行草 张沁诗 136.5x34cm
 
        工作室与书房各尽其用
 

        李胜洪三个工作室中兼画室的,仅有“养心堂”一处,可以用作休息和日常起居,与其他两个工作室之间相距也远。三个工作室虽然都是用于工作的地方,但是功能定位也不尽相同:有的是闭门读书、写字绘画之所;有的靠近市内,以应会客、教学辅导之需;有的具备相应的手工、机加工条件,作为专属的个人刻艺工坊,可以供他从事现代刻字的创作,还有在紫砂、陶瓷、金属等材质上进行书法创作。
 

        书是知识的宝库。李胜洪从小就喜欢读书,走到哪儿也都爱买书。书读完了之后也是收着、藏着,舍不得扔,堆得越来越多。近些年来,他也向希望小学、少数民族地区等捐赠了不少书籍(一些是李胜洪自己出版的字帖、集子,一些是以前从书店里购买的书籍)。现在海南、湖北他的老家还存放着许多书。有早期的《书法报》和上海书画出版社主办的《书法研究》。这些书,加上北京工作室这边的藏书,大大小小有5位数。在李胜洪看来,这并不算什么,现在藏“书”的概念和以前不一样了。比如说,现在的电子书厉害得很!一个光碟中,就有几千册图书、过亿的文字量。还有电脑网络,查找各种资料既方便又快捷。看起来,如今“藏书”“读书”的概念也不同了。碰到好的书,他还是会不由自主地买。


陈与义诗 69x68cm 
 
        临帖、创作与读书
 

        临帖是书法家的基本功,是需要做一辈子的功课。李胜洪从小就临摹《兰亭序》,直至现在也保持着临摹的习惯。每一次临摹,他都觉得有不同的收获。他临写《包山楚简》,还有《书谱》《敦煌残纸》。不是没有目的、泛泛地临摹,而是根据他自己对方向的判断与把握,在传统资源的宝库中不断积累技术,追寻既定的审美目标。在广泛的临摹中,李胜洪感悟颇深,他的很多创作灵感,都是从临摹过程中感悟到的。比如在“主题性书法”的实验过程中,就出现了《霾》《福满门》《今夜不醉不还》等一批新作品。李胜洪的临摹几乎都是带着问题、目的。他认为:“临摹对于他来说,是终身、有效的学习方法。创作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不断构建个性化艺术语言的过程,缺什么就应该补什么。怎么补?要通过读书来补,通过临帖和思考来补。”
 

        李胜洪去过不少大大小小的碑林,比如西安碑林、晋祠、四山摩崖、千唐志斋、焦山碑林、桂海碑林、曲阜汉碑博物馆,还有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摩崖、石刻、碑林,只要有机会,他都会去看,有的至今去看过许多次。李胜洪感慨到:“每看一次就会有一次震撼,就会对传统增加一分敬畏。我觉得自己对这些书法遗存,还有黄肠石、地券、刑徒砖等,有一见倾心的冲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我们拓展视野、进行创作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让人超越时空,去感受书法的历史状态,以及我们在书斋里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到的那种视觉张力。比如到泰山,看到经石峪漫山遍野的《金刚经》,你自然会产生更多的感受和联想。这些视觉经验,会变成自己艺术思想的一部分,从而会最终在自己的笔下体现出来。”
 

        虽说平日里读书、写字、思考是一种常态,但对于李胜洪来说创作时间却没有一定之规,主要看进入到一种什么状态。“有些人把书法家写字与书法创作混为一谈,其实不然。创作当然是写字,而写字不见得就是创作。从艺术品生产的标准来看,创作就是一种创造性很强的劳动。尽管书法家写字的技术含量比较高,但是写字与书法创作还是应该有分别的。有些人煞有介事地把汉字的抄写当作书法创作,像版画家那样进行活字印刷。这些都远离艺术创造的本意。”


篆书四条屏意 临石鼓文·田车 174cm×46cm×4
 
        书法创作,当然有自身的规律与特点。李胜洪认为,“创作至少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即包括读书思考、激发灵感、寻找参照、语言调整、反复实践在内的全过程。所以,在没有强烈创作欲望的情况下,就是看书、临摹、读帖,也喜欢到处走走看看,亲眼过目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古代书法遗存,特别是喜欢大自然的博大精深、千变万化中得到灵感与顿悟。平时的一般状态,更多的是在阅读、思考、对比、求解、实践。当然有灵光闪现、强烈欲望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进入一种抑制不住的亢奋的创作状态。在那个状态之中,除了艺术新意的急切表达与追求,其他一切的一切都被忘却……”所以,对古人“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等诗句的境界,有一种切身感受和独特理解。
 

        读书和思考,应该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前提。他认为,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也是一门学问。有些读书经验可以听别人介绍,有些则是需要自己总结出来,因为每一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但是相同的有一条,那就是读书与思考相结合,即有目的地去读书。通过读书使自己对书法的历史、书法问题、书法现象等有更多的了解以及研究。首先,这对于我们进行书法艺术创作,是很重要的。“因为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我们这一代人传统文化学养严重不足,所以需要恶补,或者学以致用。因为书法艺术说到底,还是一个体现综合学养的东西,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来作为支撑。”
 

        李胜洪曾在中央美院、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担任客座教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带书法理论研究和创作方向的研究生,也出版了不少专著。在他看来这无法掩盖我们这一代人文化底子薄,所以读书是先生多年以来坚持不懈的“功课”。除了有关书法方面的书籍,平时他喜欢看与书法有关的书,比如哲学、文学、美学、宗教、音乐、茶道甚至刻字等方面的历史,还会找一些国外的《色彩学》《当代构成理论》来看。他对楚辞、甲骨文、楚国文字、秦诏版、汉画像砖、刑徒砖、造像题记、各种摩崖、碑刻等都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还有“行万里路”,了解笔墨纸砚、紫砂、陶瓷的制造方式,山西的大院文化,遗存的石窟文化等等,使书本上的知识在脑子里面扎根。李胜洪涉及的面相对宽泛,但他认为这是必要的,因为书法是一门非常特别、非常伟大的艺术,要对中国书法了解得更多更深,只有通过读书、思考和不断实践,才能以知识现代化的视角、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正确的思想方法,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楚篆对联 《匹夫.君子》
 
        教学与雅聚
 

        李胜洪目前还在带学生,但不同于在校生的教学。有两种班:一种是与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等院校的艺术学院合作,以李胜洪导师工作室或中国书法高级研修班的名义面向全国招生。院校负责学籍管理、学费缴纳,此外所有教学内容、方法均由导师安排。学制一年,结业时颁发该大学的证书。另一种,是以个人工作室名义招生,没有国家文凭。不定期集中授课、进行个性化方向辅导。对学生有一定门槛要求,整体上属于指导,发展方向、技术路线、训练方法也会因人而异。为了鼓励,设有奖学金。学制一般也是一年左右。
 

        李胜洪艺术工作室不大,也比较简陋,但是也经常有同道、朋友过来一起探讨书艺。也有一些企业界、收藏界的朋友,一块来喝喝茶、唠唠嗑。他的学生们有时候会在这里写字、谈说论文,搞得热热闹闹。平时,他一般也都在工作室接受媒体采访。而氛围完全安静下来的时候,通常也是李胜洪进入创作状态的时候,他直言很享受这种工作状态。


行书 《梅妻鹤子》52×195cm
 
        近期创作与理想中的艺术
 

        对于接下来的计划,李胜洪的想法是:第一步是把手头计划的几本书陆续出完,第二步对自己几十年来学书历程,进行学术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实践。争取这两年内做一些有探索、总结意义的个人展览,也可能在一些地方做巡回展览。其实展览也不必要做的很大,一些小品、精品展览,先生也比较钟爱。用展览这种方式来弘扬艺术、广交书法朋友,是一件让人感到惬意的事儿。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境界、情感以及技术水平等。在李胜洪看来,能够称之为艺术精品的,至少应该符合以下三条:一是体现了书法传统功力与创造能力的结合;二是具有时代的审美取向与高尚的精神追求;三是能够得到公认,并经得起时间检验。
 

        顾名思义,名家,就是有名的书法家。但是这个“名”得仔细分辨,因为有真有假。特别在当代,社会上头戴“泰斗”“大师”桂冠、名片上印满各种头衔的“著名书画家”满天飞。名气、派头很大而基本上不会写字、绘画的人,到处招摇撞骗,无论在哪里都会碰到。当然,同时也有功力扎实、学养深厚、名实相符的书法家。所以,对所谓的名家不要盲目崇拜、甚至迷信,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来鉴赏艺术、识别优劣真假。其实,名家对自己也要一分为二,不要为自己那一点儿知名度而洋洋自得,甚至尾巴翘得老高。因为不为身外之物所累,我们才会得到更多、看得更远、写得更好。说到底,名家最重要的不是靠名气,而是要靠作品与人品。艺术家只有加强自身修养,精益求精、淡泊名利,默默地为社会、为人民大众服务,才能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