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云堂艺思录》读书札记| 书法当以“拙、清、厚、大为尚

2019-05-15 16:22:30 来源: 点击:
​        学书、画、印,我当以“拙、清、厚、大”四字为尚。“拙”则质朴,无作气,胜于巧,气格高古也;“清”则淡雅,去浊俗,呈逸静,风规自远也;“厚”则沉雄,去浮滑,强筋骨,真力弥满也;“大”则精深,开胸襟,博见闻,品位卓越也。

​        书贵气盛,大则精深,呈大格局,生至正、至中、至刚之大家气,品位高古也。吮书道原创之泉,依书道本体之钵,心仪高古质朴、苍浑精深之审美定位,力避浮糜轻佻之风气,碑帖相融,追求自我。

​        书之艺,艺之道,路漫漫,修远兮。自古以来,人们将“无上清净”推崇为至高境界。清者逸也,净者雅也。世上未有俗夫称雅士、浊流呈逸者。

——言恭达《抱云堂艺思录》

​        况周颐《蕙风词话》云:“作词有三要,曰重、拙、大”,而今,言恭达老师认为,书画艺术的学习当以“拙、清、厚、大”为尚。二者近于正大气象、高古清逸的美学观点是异曲同工的。

​        以拙者自居的周敦颐曾写有《拙赋》来抒怀,云:“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此“拙”非恶拙、拙劣,而是与“巧”相对,是一种大巧若拙、返璞归真。黄庭坚云:“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于书者而言,技法功夫练到相当高深的程度,就要回归自然、追求天趣,犹如武术中所谓的“无招胜有招”。姚孟起亦云:“熟能生巧,强事离奇,魔道也,弄巧成拙,不如守拙。”这里的“拙”,其义等同于作书“熟后生”的要求,也是对妩媚书风的一种反驳,和傅山“宁拙毋巧”的观点不谋而合。姚孟起又云:“‘然则何以能拙乎?’曰:‘夫复何为,莫非自然。自然而拙,乃所以自然而巧也。’”“拙”作为一种审美意趣,体现的是艺术家的创造力,而非伪劣之作的包装。所以,书者对“拙”的追求,既是书法创造的一种出新,也是创作风格的一种转化,更是所要达到真性情的高境界。


言恭达《我挽彩虹写国姿》

​        苏轼《书林逋诗后》中有:“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称扬林逋的诗清而不寒,书法瘦而劲健。可知,人称“梅妻鹤子”的林逋,襟怀高洁、高谢尘寰,其笔下自有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风神和清雅脱俗的格调。黄庭坚也对其评价道:“林处士书清气照人,其端劲有骨,亦似斯人涉世也耶!”这正如言恭达老师所言:“‘清’则淡雅,去浊俗,呈逸静,风规自远也。”“清”是对书法气韵空灵、清逸简静、蕴藉高卓境界的追求,这种境界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就是“天籁”,即指在创作中没有任何矫揉造作,完全是至性真情的自然流露和初心的彰显。这种“清”的追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书者经过多年的努力,个人才华得以充分发挥,先经绚烂而后归于平淡的标志。

​        言恭达老师在书中讲:“‘厚’则沉雄,去浮滑,强筋骨,真力弥满也。”书法之“厚”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书法有着深沉厚重的气韵、磅礴恢宏的气势、超脱不凡的气度。二是指书法本体语言的丰富和审美形式的多样,如章法上要丰厚灵动有变化、疏密有致显奇趣、计白当黑有辉映;线质上要有血有肉,润而不肥、遒而不枯;用墨上要淡能丰厚、浓而不滞、枯不浮华、湿不漫漶、腴厚而苍劲。三是指书者本性的敦厚,刘熙载曰:“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指出书法要本于心行,以清厚为上。书者的学养修为要厚实,技法要扎实,字势要沉毅,书风要温醇。“清”和“厚”既对立又统一,都要“本于心行”。

​        言恭达老师所说的“‘大’则精深,开胸襟,博见闻,品位卓越也”,是强调书者要有大智慧、大格局、大视野、大胸襟、大情怀、大境界,方能在书法的大道上学会选择或放弃,拥有自我表现意识,形成自我风格,在书法中彰显出自我的气质等精神要素,也就是作品中要有“我神”和“新意”。具备了“大”的精神要素,那么书者在书法艺术上所表现出来的是精深和纯正,其意境开阔、托旨深远,继而呈现出大家气象。

​        “书之艺,艺之道,路漫漫,修远兮”,要想达到“拙、清、厚、大”的书法境界,书者除了要锤炼技法、修炼内功之外,更要加强自我胸襟的陶冶。


言恭达书自作诗《题山海传情书画会》

​        释文:岭海传情月笼纱,丹墀醉彩墨风华。何当一统中兴日,两岸犹开吉庆花。


言恭达书自作诗《善行天下赞》

​        释文:无垠大爱胜三阳,化雨东风播梓乡。莫叹春归花委地,慈情应共海天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