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帖 | 赵孟頫《旬日帖》

2019-03-20 16:12:09 来源: 点击:

 
​        赵孟頫《旬日帖》,收录于《赵孟頫杂书四帖》,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是致牟应龙(字伯成,号成甫,“吴兴八俊”之一)的信札。

​        释文:再拜成甫宰公致政老兄。孟頫谨封。孟頫旬日不面,仰驰如谒,得示承体候无恙,深以为慰。仆病体两日来稍似小减,然亦未见其复常之渐,心甚忧之,但得脚肿小退,气不滞急,知饮食之味,以为幸矣。天日晴暖,不妨略过作半日谈,甚迟公来也,孟頫再拜 成甫宰公致政老兄阁下,闰月七日。

​        据考证,至治二年(1322)为闰五月,当年六月十六日子昂即下世。所以给牟成甫的《旬日帖》书于“闰月七日”,应是绝笔之作了。


​        该帖结体严谨,笔锋苍劲,端丽疏放,姿媚雄健,全面展现了赵氏人书俱老的精神风貌。 


 
​        从字上看,已有神散形失、力不从心的地方,但起止转折、牵丝搭笔,亦极精到。既保持着以点入画,笔法不失,又勾、挑变化,力避雷同。并且楷、行、今草、章草相间,着意使字体章法变化丰富。这位大书法家,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就是这样的执着。


​        因为是书札,所以这些帖信笔写来,涉笔成趣。又因时间、境遇、身体状况的不同,随情绪的起伏变化,或迅急草率,或自在安详,或苦涩老辣,或畅快淋漓。


​        有的字还保持着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遒媚灵动。有的字则笔意纵横,迅疾如风雨,使人想起袁桷所说的“落纸如飞”情景。


​        此帖初看似平正无奇, 细审则精妙入微, 沉着稳便。 笔的起伏使转变化幅度不甚明显, 却极丰富, 这样便造成了风骨的内涵。 写到后来, 渐渐显出了落笔如风雨的矫健气势, 其姿致也显现出来了。 正由此, 细看才得见其点画、 使转、 顿挫、 提按, 甚至行笔的徐疾。 从而领略赵孟頫用笔变化的精妙。 


​        特别是一些字的长画三条线分明——字口两线, 表明笔画的轻清, 画中一线, 说明是如锥画沙的中锋用笔。 此帖全是子昂的本家面目, 毫不作搔首弄姿之态, 于平淡中露天真自然之美。


​        赵孟頫中晚年有时故意将点画转折的棱角泯灭一些,以追求苍率荒疏的效果。如《闲居赋》《秋声赋》《和盘谷子诗》《送秦少章序》等,一反平常结字的严谨和用笔的精致,把注意力集中在笔势的厚重和笔意的苍劲上,体势也力求雄健纵放。


​        赵孟頫在宋亡时, 既不是持节的文臣, 也不是拥兵的武将, 仅是与宋帝同宗的青年, 不应负这亡国的责任。他的出仕元朝, 是宋实际亡国十年后的事。 

​        他没有因受宠而得意忘形, 也没有因失意而哀号暴怒, 而是以艺术上执着的追求和创作成就来冲淡转移这内心的不平。 这就造成了他性格虽正直宽厚却温文尔雅, 隐忍内向。折射在艺术气质特别是书法风格上, 就表现为意度清和,风格暇整, 精审流丽, 飘逸而又深沉。 这就是个人性格、气质对其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的影响吧。 从这一点看, 倒确实是书如其人。


​        退隐,才能减轻精神上的矛盾和痛苦,只有诗文书画,才能给精神带来寄托。

​        延祐六年(1319)五月,66岁的赵孟頫再次“谒告欲归”,并获准还乡。途中,他的妻子管道升逝于临清舟中。这对赵孟頫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因为管夫人不但诗文书画皆通,而且非常理解赵子昂,精神上给予他很大的支持和安慰。

        
从此,他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六月,这位大书法家在故乡家中“观书作字,谈笑如常时”死去。享年69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