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篆籀绞转”,才能写好《祭侄文稿》

2019-02-28 16:23:20 来源:书法报 点击:
 文/曾锦溪

        《祭侄文稿》(图1)纵28.3cm,横75.5cm,共有23 行,234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共同效忠大唐朝廷取义成仁之事。唐乾元元年(785年),颜真卿怀着悲愤交加的心情,援笔一气呵成草就。


图1 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我认为此作有三大方面的美:1.质朴遒劲的线条;2.开张大气的架构;3.渴涩生动的用墨。祭文的书写特别率意,加上通篇有涂改,显得非常自然、浑然天成;线条圆融、沉实、雄厚,并且节奏对比非常大,书写内容也充分表达了书写者浓厚的思想感情。临习《祭侄文稿》要把握诸多核心要领,本文将分步进行分析:


颜真卿《祭侄文稿》 局部

一、核心笔法——篆籀绞转

        《祭侄文稿》贯穿全篇的就是篆籀、绞转笔法,所谓篆籀笔法就是线条保持中锋,如同写篆书一样,笔尖保持垂直,线条圆融;绞转笔法就是在书写过程中笔跟纸摩擦力比较大,笔是通过手腕带动绞着走,这样的线条非常迟涩、凝练,而且质朴、耐看。篆籀、绞转的笔法在书写上,毛笔也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写颜真卿的行书不宜用纯狼毫,适合用兼毫,因为它的毫软硬结合,中间是硬毫,外围是软毫,写出来的线能够挺拔且外围具有毛涩的质感。

        由于绞转所需要的摩擦力比较足,所以要求在书写上,速度不能过慢,并且纸张应该选择稍微有一点粗糙的纸。如果是光滑的纸,线的迟涩感和质朴、沧桑、浑厚不容易表达。还有一个就是关于墨,书写《祭侄文稿》适合用焦渴墨,不能掺水过多,墨太湿,写出来的线显得比较流、比较滑,线条的沉厚感,或者说在纸面上留得住的状态就会有所削弱。


颜真卿《祭侄文稿》 局部

二、结构特点——开张外拓

        《祭侄文稿》的结构、字法,整体显得比较宽博、大气,并且非常讲究字内空间的变化。这是颜真卿继承二王书风而独辟蹊径的特点。相比之下二王以瘦劲秀雅为主,而颜真卿则变为宽绰、敦厚,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颜真卿行书书写的结构方式跟他的颜体楷书相辅相成,都是字内空间比较大,分得比较开,往外拓散显得特别舒展,富有庙堂之气,如文中的“蒲、开、门、图”(图2)等字。








图2 《祭侄文稿》中的“蒲、开、门、图”

        《祭侄文稿》字法开合明显,“岁、次”(图3)两字属于上合下开的处理方法,上面窄,下面宽,往两边撑开;“宅、衅”(图4)两字属于上面宽,下面窄,属于上开下合的字形处理方法。


图3 上合下开的“岁次”


图4 上开下合的“宅、衅”

        帖中左右结构的许多字,中间的留白特别大,这些字在书写当中,我们很容易形成惯性思维,保持常规的间距,而没有写出夸张的中间的空白,特别是“作”字和“摧”(图5)字,这个左右结构,中间的间隔比平常其他书体、其他字帖的间隔要大得多,特别舒展。这样的字法,在《祭侄文稿》里面有好多字都用了,尤其是左右结构,它惯用这种方法。


图5 “摧、作”应注意中间的留白

        帖中平正、端庄的字跟倾斜歪倒的字也应十分注意。例如文中的“陷、郡、开”,这三字的重心是垂直的,显得端庄;而“期、赎、慰”这三个字,整个角度往左边倾斜,这些歪倒的字,跟正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在书写当中,正的字能起到端庄的效果,而歪、斜的字,能起到动态的效果。关于字内空间疏密挪让,如“首”字(图6)“目”的左边是密的,而“目”的右边留出了大量的空白;“泉”字(图7)“水”的左边跟右边的挪让关系也体现出明显的疏密变化。


图6 “首”字字间的疏密


图7 “泉”字字间的疏密

三、笔墨特点——焦渴疾速

        颜真卿在写《祭侄文稿》的时候是满怀悲情的。这篇书法作品是由血泪交织灌注而成,在书写当中,它的速度、节奏的快慢是随着文辞及思想感情的起伏而变化,对比非常强烈。重墨、压笔,包括笔干了在纸上挫、擦、拉、绞,这样的笔法用得很多,形成了明显的书写节奏,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每一字书写的笔画都有快慢速度的区别,文中“史”刚开始比较快,写到下半截就放慢了;“逆”字,右边部分快速度书写,左边部分则开始降慢速度,“辶”写得速度非常缓、稳(图8)。字与字之间,书写速度快慢的变化也十分明显。如“赠赞”属于先慢后快,“震悼”属于先快后慢。再比如“赠、图、颜、倾”在帖里显得特别的宽、大,而“百、上、生、土、尔、玉”等笔画少的字,都写得特别小,这也是体现节奏对比的表现。书写节奏不单单表现在单个字的快慢,还有行与行之间的快慢,都体现了思想感情流露的节奏。


图8 “史、逆”等字的笔画间快慢变化

        《祭侄文稿》通篇用墨比较干枯、焦渴,要想写出这样的艺术效果,首先,在用墨上就必须以稠、浓的墨为主,毛笔不能太大,蓄墨量不要过多。蘸墨一次写到干笔,不宜写一两个字就蘸一次墨。

        文中前四行就告诉我们,用墨的变化、跨度层次分明。从第一行的“维乾元元年”的刚开始蘸墨写得比较慢、实,到第三行“诸军事”一笔书写,这一次性写一大串字,墨色由浓到枯,整体层次感就非常分明,然后从“蒲州”开始,又重新蘸墨,而且这次蘸得比较多,整个第四行几乎都是重墨。《祭侄文稿》整体由于这样子大起大落地用墨,使整篇显得特别跌宕、老辣。

供稿:2019《书法报》第4期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