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苏州名士蒋吟秋,12岁能为乡邻书写楹联、匾额

2019-02-25 14:09:45 来源: 点击:
        在评价上个世纪在文化圈留下可圈可点影响力的人物时,“名士”是一个常用词。何谓名士?百科解释是指那些已出名,但未出仕的人。当然,在指具体人物时,一些做官的人也可以称为名士,只要他具备名士的气质。


蒋吟秋先生晚年照片

        那“文化名士”,就是更小范围的一批人了。就“书画圈”感受而言,这个名词要求:首先在文化领域有一定的创造力,然后在文化方面有突出的贡献。

        在20世纪上半叶,正是因为数以万计的文化名士在各方面的忘我贡献,才丰富了我国的文化艺术存在,至今绵延不绝。


        在众多的文化名士中,苏州名士蒋吟秋是被遗忘的大多数人中的一位。

        他不被世人所深刻记得,也许和他并没有留下文化方面的鸿篇巨著有关,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文化方面的卓著贡献。

        蒋吟秋,字镜寰,江苏苏州人,他生于书香之家,外祖父是清末书法家陈寿祺,父亲是吴中名儒。生于这样的家庭,自然熏陶了他的艺术素养,文从沈梦听闻,年仅12岁时,他就已经能为乡邻书写楹联、匾额了。


        青年时期,蒋吟秋得艺术家金松岑、汤定之、丁二仲指点,进步很快。不几年,在书法、绘画、篆刻方面,他已经样样精通,远近闻名了。

        虽然基础已经很扎实,蒋吟秋却并没有像他祖辈那样专职以书画为业。1922年,26岁的他,进入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工作。在兢兢业业干了13年之后,他晋升为图书馆馆长。这期间,他征集、编印了多份罕见的地方资料,并在实践中编制了图书分类排架的新方法,贡献尤甚。他尝试用三轮车载书流通、还办了民众识字班,这种提高市民文化水平的方法,在当时广受称赞。


        他最值得后人称道的、至今仍被当地人赞誉的事儿在抗战期间发生,不应当被遗忘。1937年7月7日之后,敌机对江苏地区狂轰滥炸,苏州城岌岌可危。苏州图书馆馆藏的48箱、1558种,共计19874册的馆藏宋、元、明、清古册成了危在旦夕的古物,难道就这样让它在炮火下变为灰烬?

        爱惜文化的名士是当然不愿意的,作为馆长,蒋吟秋保护古物义不容辞。他当即和一些负责人召开馆务会,最终定下——将善本图书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的决定。


        他们的行动,是行之有效且隐秘的。前后40多天,在敌人的炮火下、飞机监视下,终于将书籍分三批移至安全地带……

        在之后数年的艰苦岁月里,蒋吟秋以教书,卖字画为生。他每天奔走于数所高校和中学学校之间,并在闲暇时间卖字画,靠这些收入,维持自己生活的同时,还要以保管费的形式给几处管理人员发放费用!


        这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但他硬生生坚持了下来,这样一干就是八年多。1946年5月1日,这近2万册古书,终于安然的回到了故处。经查,这些作品中,除了个别书册受潮伤残外,所有作品完好无损!

        这是蒋吟秋先生所做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化创举,值得被当地所铭记。但另一件事儿,也是他文化方面值得被肯定的重要事儿。


        1964年,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一次征求书写纪念碑文活动,主负责人是元帅陈毅。在数以千计的投稿中,他第一眼就相中了蒋吟秋的隶书作品:那推陈出新的简化隶书体书法作品,富有时代气息,又有传统之兴味。陈毅的慧眼识珠,传为一时佳话,再次肯定了蒋吟秋在书法方面的较高造诣,毕竟“文化名士”的确不是徒有虚名。


        在自己的晚年,蒋吟秋率先引导举办了各类书法教育班,为当地培养了不少的书法精英。当年那些学生,如今大多成了当地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了……


        蒋吟秋在文化方面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作为一位文化名士,他以一生的努力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不应被遗忘!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