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 | 宣纸发源地溯源

2019-02-13 13:42:46 来源: 点击:
作者:曹建勤 

        随着我国文化兴起,人们对当地文化重视和挖掘,出现了诸如茶叶发源地之争、黄梅戏发源地之争等文化现象。无独有偶,宣纸界有少数学者对中国宣纸发源地存在淡化和模糊认识,比如发源地、发祥地;唐代、宋代;宣城、宣阳都;曹大三、孔丹等等,为此,笔者进行了一些梳理,以求正本清源,勿忘初心。

一、宣纸发源地什么为是小岭

(一)小岭天造地设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造就了具有中国符号的宣纸文化

        泾县以西小岭村,境内群山环绕,山峦叠翠,树木葱郁,溪水常流,有“九岭十三坑”之称。据清乾隆年间重修《小岭曹氏族谱》序言云:“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从十三宅,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法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据《泾县志》[1]记载,“宣纸为皮料是佳者,产于安徽省泾县,泾县之宣纸业在小岭村,制此者多曹氏。世守其秘,不轻授人”。1936年安徽地方银行编写《宣纸调查报告》介绍:“小岭之奇不在山而在泉·,而且小岭泉,不论旱涝,终岁如此,此诚天然之造纸胜地也”。戴家璋先生在《中国造纸技术简史》[2]中指出:“宣纸主要产地的大小岭,清末时很兴盛。据日本人井上陈政在光绪十一年在泾县调查宣纸生产技术时,在他所写的日记中说道:大小岭地方雇有工人百人以上的大厂,有曹永聚、曹义聚、曹义发、曹恒源、曹万顺、曹全吉、曹正泰、曹信义等;其他小厂或者仅制造纸料的浆厂约有二三百家,小岭村制造宣纸之久远,之兴盛,在中国别无他处”。


小岭曹氏宗谱

        明清之际,由于小岭兴起了众多的纸棚纸户,场地受限,小岭曹氏到泾县境内或周边地区设厂开棚是顺理成章的事,他姓加入宣纸的生产加工销售是情理之中,更使宣纸之名享誉中外。由于宣纸制造是一门手艺,小岭自古就有“传男不传女”习俗,这也制约了宣纸制造技艺的外传和各方面的记载,也正因为如此,小岭曹氏宣纸才能一家独大,千百年来得以传承。至今还遗留的造纸遗址和口口相传的宣纸技艺,就是一个有力证明。

(二)宣纸的定义决定了宣纸发源地就是小岭

        关于宣纸的定义,在2008年6月25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宣纸国家标准GB/T 18739-2008中,有关宣纸的定义有这样表述:宣纸:采用产自安徽省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不掺杂其他原材料,并利用泾县独有的山泉水,按照传统工艺经过特殊的传统工艺配方,在严密的技术监控下,在安徽省泾县内以传统工艺生产的,具有润墨和耐久等独特性能,供书画、裱拓、水印等用途的高级艺术用纸。

        在宣纸的定义中所涉及到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二元结构,独有的山泉水以及特殊的传统工艺配方都是小岭曹氏宣纸制造的衣钵。

        宣纸在申请国家非遗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有关宣纸的分部区域、历史渊源、生产工艺的表述,都体现了小岭作为中国宣纸的发源地的历史地位。报告书中是这样表述的:


捞纸

        ①分部区域(说明了千余年来,小岭是宣纸的主要产地)

        千余年来,宣纸产地主要分布在泾县西南方的小岭一带。小岭素有“九岭十三坑,坑坑造宣纸”之称。清末以后,宣纸产地开始由小岭向外扩展,遍布乌溪、南容、苏红、古坝、晏公等地,作坊总数一度达到四五十户。抗日战争期间,逐渐萎缩,至1949年几乎全面停产。新中国成立后,乌溪原“怀远庄宣纸厂”(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前身)最先恢复生产。

        ②历史渊源(小岭曹氏是宣纸制作技艺的主要传承者)

        宋末元初,曹姓人迁至泾县西乡小岭一带,以制造宣纸为生。有关这一史实记载见于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岭曹氏宗谱》:“宋末争攘之际,烽遂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徙十三宅,见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可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此后700余年间,制造宣纸的核心技艺一直在小岭曹氏一族世代传承,一枝独秀,直到清代后期宣纸生产方向小岭以外扩展,并有外姓人介入,但小岭曹氏仍是宣纸制作技艺的主要传承者。

        ③基本内容(基本内容和工艺工序是小岭曹氏宣纸制造一百多道工艺工序的传承)

        宣纸生产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纸的典型代表。宣纸以榆科落叶乔木青檀皮和精选沙田稻草为原料,先分别制成皮料浆和草料浆,然后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添加纸药(猕猴桃藤汁)抄制不同品种的宣纸。整个生产过程有100多道工序,主要包括:

        皮料制作工序:砍条、蒸料、浸泡、剥皮、晒干、水浸、渍灰、腌沤、灰蒸、踩皮、腌置、踩洗、碱蒸、洗涤、撕选、摊晒、碱蒸、洗涤、摊晒成燎皮、鞭皮、碱蒸、洗皮、压榨、拣皮、做胎、选皮、舂料、切皮、踩洗、淘洗、漂白成檀皮纤维料

        草料制作工序:选草、切草、捣草(破节)、埋浸、洗涤、渍灰、堆积、洗涤、日光晒干成草坯、蒸煮、洗涤、日光摊晒、蒸煮、洗涤、日光摊晒制成燎草、鞭草、舂料、洗涤、漂白成草纤维料

        配料:将草纤维料与檀皮纤维料按一定比例混合,棉料配比是40%皮料+60%草料,净皮为60%皮料+40%草料,特种净皮是80%皮料+20%草料,纯皮为100%皮料。再经筛选、打匀、洗涤,制成混合纸浆。

        制纸:将混合纸浆配水,配胶(加猕猴桃藤汁),再经捞纸、压榨、焙纸、选纸、剪纸、包装为成品。

(四)有关记载和专家学者研究表明:小岭曹氏的历史贡献,证实了小岭就是宣纸发源地。

        ①曹天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抢救性挖掘整理研究》结项会议于2018年11月日在合肥召开,与会专家对曹天生教授的研究工作充分赞许,对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肯定。曹天生教授的研究表明:小岭是中国宣纸发源地, 曹大三为代表的曹氏是宣纸发明人,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二元结构及宣纸制作技艺制作体系是曹大三及曹氏后人的发明创造。

        ②曹曦在《宣纸燎草制作技艺完善者曹裔生考略》[3]一文中论述了宣纸燎草制作技艺体系的完善者或关键性传承人是曹大三第七世曹裔生,论文摘要:稻草作为宣纸原料是在曹大三迁居小岭后,在发明宣纸制作技艺过程中,在经历近50年宣纸青檀皮制作技艺基本成熟后,为扩大再生产引入的,其时间约在1330年左右。燎草制作技艺体系作为一项独特发明,是宣纸技艺中最具本质、最具标志性的发明,经历了从始迁祖曹大三到第七世约近100年的时间,到明永乐、宣德年间形成了基本成熟的燎草制作技艺体系。自此,整个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体系基本完善。经初步研究,宣纸燎草制作技艺体系的完善者或关键性传承人是曹大三第七世曹裔生。

        ③《泾县志》[4]记载:清代与民国期间宣纸获奖的有:宣统二年(1910)十月,南洋第一次国际劝业会上,曹洪昌号所产“白鹿牌”宣纸,荣获国家农工商部授予优等文凭奖。同时,曹义发鸿记所产4尺夹宣获该部颁发超等文凭奖。民国8年(1919)泾县宣纸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见《国际比赛中获奖产品记事表》芜湖市二轻工业公司赵保光提供),民国 12 年(1923),安徽省第一次物品展览会上,曹洪昌熙记生产的“白鹿牌”宣纸荣获省实业厅颁发的超等文凭奖。

(五)泾县宣纸厂的前身,基本由小岭曹氏出人出力组成。

        《泾县志》记载:1951年7月,县人民政府工商科会同县油纸专业公会派员到小岭筹措恢复宣纸生产,组成筹备董事会,招股筹集资金11299元(新人民币),成立“泾县宣纸联营处”,统一经营管理原来4个生产厂,5帘槽,108名职工。同时建立原料加工基地两处,联营处于1951年9月中旬开始运营。公私合营 1953年12月,联营处转为公私合营,并得到北京荣宝斋的支持。 经省、地、县有关部门批准,经过筹措,于1954年2月正式改为“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 1966年11 月,经省轻工业厅批准,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转为国营,厂名“安徽省泾县宣纸厂”。 并进行了扩建,生产“红星牌”宣纸。


1955年泾县宣纸厂私股名册

        据国家级非遗宣纸代表性传承人邢春荣介绍:他的师傅也姓曹,在宣纸厂学徒时,遇到人叫曹师傅准没有错,厂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姓曹。小岭曹一松至今还保存有1955年泾县宣纸厂股东名册,上面基本都是曹姓。

二、关于发源地与发祥地

        查阅《说文解字》,有关“源”和“祥”的解释如下:《说文解字》【卷十一】【灥部】源:水泉本也。《说文解字》【卷一】【示部】祥:福也。

发源地,通常指可考证的、物质范畴的发出、根源之处。一指河流开始流出的地方;二是借指事物发端﹑起源的所在。发祥地,是通常指以物质发出的、以无形的、非物质的方式发展开来的人文、产品、事项等。

        发源地与发祥地有着不同外延内涵,小岭为中国宣纸发源地客观实际。

三、关于《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关宣纸的记载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有一段这样记载:“诏降宣纸式下杭州,岁造五万番,自今公移常用纸,长短广狭,毋得用宣纸相乱。”这段话令人费解。

        有关《续资治通鉴长编》所指“宣纸”,2017年11月觽堂文化在其博文中指出:“这里的“宣纸”,指的是书写皇帝任命官员的宣诏纸,简单说,就是一种特制的御用公文纸,与今宣纸无关。”

四、关于“宣阳都”

        据明代嘉靖三十年(1551)的《泾县志》记载:“巡按衙门岁解纸张俱出泾县宣阳都槽户制造,差官领解”。为此,曹天生教授曾经多次到宣阳都(即今泾县古坝境内)实地考察,考察结果在《汪六吉宣纸考述》中有详细解读,文章发表在《新安画派论坛》总第12期上。曹天生教授考证表明:宣阳都有上郎坑、中郎坑、下郎坑,还有曹家坑,曹家坑最山里考察了造纸遗址,见有约3个槽的规模,有巨石垒砌而成的石磡、屋基、水坝、晒滩、碓臼、槽屋遗迹等。曹家坑的曹金荣和曹康泉两位老先生介绍,他们是从小岭许湾迁徙过来,已经有十三世。还有残留的十一卷《小岭曹氏宗谱》,而汪六吉至今传有十世。

        曹天生教授还找到了汪六吉墓志铭:“父讳至言,早卒。母王孺人以遗腹得君,家故贫.....当毁齿时,入家塾授句读.....遂废诗书,习贸易.....泾故以纸充土贡.....君习其业而择材必精”。从墓志铭可以看出,在汪六吉之前,就有纸张“土贡”,汪六吉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是学习别人的手工造纸技术。“岁解纸张”是明代嘉靖年间记录,相距于宋元,已有几百年的时间,我们无法得出中国宣纸发源于此的合理解释。


二楼记略

五、关于“孔丹”

        1996年版的《泾县志》记载了这样一个民间传说:“泾县素有宣纸创始人为孔丹的传说。 据传孔丹是东汉造纸发明家蔡伦的艺徒。 蔡伦死后,孔丹为缅怀师祖,想造一种能长期保存且不变色的洁白纸张为师傅画像。 他为造纸原料寻遍崇山峻岭。 一日,发现一棵倒伏于溪水中的树木,因长年日晒雨淋,木质腐烂,但其树皮纤维洁白柔软有韧性,便认为是造纸的好原料。 经过长期反复试制,终于制成一种洁白的纸来,这便是用青檀皮作原料所造的宣纸起源”。

        目前我们无法查找到有关孔丹其人的真实存在,正如《泾县志》所说,是个民间传说,也许是宣纸人的化身。黄河先生在他的《造纸史话》[5]所述:“这只是一个传说,不足为据”。

        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纸”字存在,我们不能据此否认蔡伦为手工造纸术发明者的历史地位。同样,宣纸一词出现在唐代,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但是我们也不能依此否认曹大三及其后人的历史功绩。宣纸一词出现在唐代和小岭为中国宣纸发源地互不矛盾,小岭隶属于宣城泾县,曹大三及其后人制作的宣纸比唐代制作的宣纸有改良和进步,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二元结构的宣纸制作技艺制作体系是发明创造,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冠以宣城、泾县地名称呼中国宣纸发源地不严谨,容易混淆视听,否认小岭是宣纸发源地和为宣纸发展的历史性贡献是不客观,也是很不负责任的。

参考文献:

[1] 《泾县志》 方志出版社 1996年2月第一版 p241页

[2] 戴家璋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4年12月第一版 p234页

[3] 曹曦 《宣纸燎草制作技艺完善者曹裔生考略》]中国农史 2016年 第4期

[4] 《泾县志》 方志出版社 1996年2月第一版 p246

[5] 黄河 《造纸史话》 中华书局 1979年9月第二版 p14页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