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遇冷,说明书法界心气不静?

2019-01-08 10:45:03 来源: 点击:
        中国的楷书在隋走向成熟,唐则法度渐严,开始“以书取仕”,直到发展到清朝的馆阁体,数千年来,书写庄重的楷体从来都是读书人必备的素质。书法以“沉着”为本,而锻炼“沉着”功夫的最佳方法就是从楷书入手。


        知名书法家刘小晴说道:“楷书是书法练习的基本功。但近二三十年来,楷书在全国书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书法展上的评委自己就不写楷书,并且还以个人的喜好作为评断参赛作品的标准。” “书法机构的评委在楷书上的造诣不够,态度轻视,评委水准不够,如何发展楷书?”


        刘小晴的这番言论也得到了书法家郭舒权的赞同。楷书缘何被冷落?郭舒权分析认为,“一方面,现代人在谈论楷书时片面强调技术,仅将之作为练习书写技巧的工具是有失偏颇的;另一方面,大家对楷书的发展缺乏信心,认为楷书发展到唐朝已登峰造极,后人再难有作为。


        此外,当今社会功利之风太甚,写楷书没有坐五至十年的冷板凳功夫是不可能参展的。而现代书法用于展览时,因悬挂于展厅的需求,导致篇幅小的楷书不太流行,大楷又对写作者的要求很高,导致乏人问津。”


        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杨耀扬认为,当下书法界未能深刻认识到“楷书兴则书法兴”的历史规律。“历代行草大家的楷书作品同样是一流的,楷书的没落也意味着书法的没落,这点在历史上的晚唐、南宋都比较明显。当今书法圈一个颇为流行的观点是:行草书以篆隶为基础,所以要自成一格可以绕过楷书。这是书法界心气不静、‘抄近路’现状的体现。”


        如今,许多写草书的人才,拿不出与其草书同等高度的楷书,且多年水平停滞不前,根本原因是缺乏楷书的基础,后继无力,又浅尝辄止、急于速成。 书法是一门需要技和道相统一才能成就高峰的艺术,没有日积月累地刻苦练习,成就一手好技法,再好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也难以体现。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