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湘潭, 看齐白石笔下的“乡愁”

2018-12-13 16:43:23 来源: 点击: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这是周邦彦的乡愁,也是每一个离家远游的文人士子的乡愁,更是白石老人的乡愁。

        白石老人早期到处闯荡,50多岁才定居北京,对家乡湘潭有着深深的眷恋,自然也有浓浓的乡愁,否则就不会有这首诗——家园尚剩种花地,梨橘葡萄四角多;安得赶山鞭在手,一家草木过黄河。白石老人不可能真的有“赶山鞭”在手,不能让家乡的草木随他北上。但是,他是画家,而且是文化底蕴深厚、思想情感丰富的伟大的画家;只要画笔在手,家乡的一草一木就能够从他的心里来到他的画中。

        白石老人以他独有的方式,让自己的故乡情结跃然纸上。在他离开这个世界80多年后,乘着“第五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的东风,在这个冬天,他的作品带着他浓浓的乡愁回到了故土湘潭,给故乡的亲人带来了温情、温暖。

        11月27日,“故里山花此时开——齐白石作品回乡展”在湖南湘潭市博物馆开幕。此展展期为3个月。

        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徐里说:“白石老人是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任中国美协主席。他从一个民间画匠成为艺术大师,毕生致力于中国画的学习、研究和创新,树立了中国画的艺术丰碑。他的艺术成就令人高山仰止,他的艺术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弘扬。”

        此次展出的作品汇集了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北京画院、齐白石纪念馆、湘潭市博物馆六大机构的精品收藏,共展出绘画、书法、篆刻、文献等88件(套)经典作品和文献资料,全方位、多视角地呈现了一代大师齐白石的艺术之路。展览通过“太平湘上最难忘·乡居”“十载关门始变更·变法”“幽燕乌鸟动乡愁·怀乡”“已卜余年享太平·辉煌”四个板块,介绍了齐白石早年乡居生活的恬然、衰年变法的魄力、客居京华而心系故土的浓浓乡愁、垂暮之年大器晚成的无比辉煌,讲述了这位“人民艺术家”从一名乡下的普通木匠到画匠、到画坛巨匠的传奇人生。

        齐白石画的白菜、小鸡、飞蛾、鱼虾,无不鲜活可人,那份溢满纸上的至真至纯情感来自他对故乡的眷恋。他的《雏鸡出笼》,寥寥几笔似乎是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来的,但是再细看,其构图之简练、笔法之苍润,谁人能及?他曾经追随名师,深受文人画的影响,但是他并不拘泥于文人画,而是善于捕捉人世间的天然之趣,把文人画家不屑于表现的平凡之物纳入自己的视野,然后通过画笔展示出来,并且增加诗文题识,赋予每一个平凡的生命以深刻、强烈、鲜活的情感,大大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空间,使得那些并不涉足艺术的人也能轻松读懂他的中国画。这是他能够成为巨匠的原因之一。

        四十载客居京华,诉不尽一腔乡愁。齐白石以“饿死京华、公等勿怜”的决心衰年变法,历经十载,方才有所成就。其自创“红花墨叶”一派,终无人能出其右。但是,不论取得多大成就、不论身处于何等的繁华之中,他的思乡之情从未消减,而是越来越浓烈。于是,他用手中的笔描绘出家乡的花鸟虫鱼、枫叶梨花、屋前荷塘……他将在家乡见过的所有风景融化成自己的情感流淌于笔端,点染着乡愁。1945年的一天,秋风带来的阵阵凉意惊醒了他。他联想到岳麓山上的枫叶此时应该正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于是挥毫草就“枫叶图”,并题写了“麓山枫叶将红,白石思乡甚切”。这种浓浓的乡愁,透过他的笔端一次又一次地真情流露,感染了他自己,更感染了千千万万的观众。在画展现场,几个须发皆白的观众伫立画前,久久不忍离去。其中一位老人眼里噙着泪水,一声叹息:“都说少小离家老大回,白石老人却是‘老大’了还要远离故土。在光鲜的外表下,那颗心该是多么寂寥落寞啊!”

        白石老人的艺术作品充盈着对家乡泥土深深的爱、对祖国河山深深的爱、对万物生灵深深的爱。他把这份深深的爱、真挚的情感凝于腕下,抒写为画、歌咏为诗、篆刻为印,情之真、意之切流露于一笔一画之中,感染着每一个人。也因此,他得到了祖国和世界人民的敬重,获得了“人民艺术家”“国际和平奖”“世界文化名人”等殊荣。这次展览即展出了部分奖状、证书和奖章,让观众进一步了解这位巨匠走向人民、走向世界的辉煌历程。

        白石老人从不无病呻吟,也从不缺乏创作题材。因为有对家乡的牵挂、有永恒的乡愁,他的艺术创作总是充满活力,艺术灵感总是源源不绝,佳构杰作总能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白石老人的原作精品此次在家乡展出,每天展馆里都人头攒动。虽然拥挤,但观众却久久不忍离去。大家认真欣赏每一幅作品,拍照留念,甚至有的人在一幅画作前待上几个小时反复临摹……此次展览定格在:不朽的白石,永恒的乡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