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趋向“专业化”,究竟是好还是坏?

2018-12-06 10:30:58 来源: 点击:
        书法在当今社会专业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职业书法家”的出现,书法专业毕业生人数的增加等都是书法专业化的表现。反观历朝历代善书者、书法大家,他们都不是专业从事书法者。书法只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用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业余之事。


王羲之草书《都下帖》

        然而,为何当今社会会出现书法专业化的倾向,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书法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门类进入到全国诸多高校,一些高校已开设了书法本科、研究生教学,大量书法毕业生进入社会,并且专门从事与书法相关的职业。第二,各种国家级、省级以及市区级书法专业机构举办的展赛越来越多,促使广大书法毕业生、书法爱好者以书法作品获奖、入展作为验证自己书法水平高低的模式。进一步加快了书法专业化的步伐。第三,中国书协及各省市书协职能和分工的专业化。如学术、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等委员会的成立,把原本统一的书法文化分成一个个专业领域。第四,新时期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现在书法的生存环境不能与古代同日而语了,数字化、互联网的盛行使书法失去了实用功能,继而导致书法变成了一门纯粹的艺术,也就变得专业化了。


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同样,书法“专业化”也有其正反两个方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书法“专业化”能够保证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研究拥有充足的时间,对创作而言,书法用笔、结字、章法以及墨法都得到了专业化的训练,变得更加精熟。书法理论同样也有了更专更深入的研究。其次,高等书法教育学科设置系统化,这一套系统的学科设置大致包括书法史学、书法美学、文字学、书法批评学、书法教育学等与书法相关的课程。这与过去那种零散式的学书方法相比要系统化、专业化,这也是其积极的一面。


隶书《张迁碑》(局部)

        从另一方面来考虑,书法“专业化”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最大的挑战是一些书法作者文化修养的缺乏。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现着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中国的思想以至于人的各个方面都能够在书法作者的作品中展现出来。在古代,书法是每个读书人、文人、学者甚至官员们一种自觉的文化艺术修养。古代的一些代表性书法家大多也是书法理论家,他们由传统文化介入书法艺术,亦或是“以道进技”。而当今的书家,包括专业培养的一些书家,也许许多人一生不涉及书法理论、不通诗文、不读国学,只攻某家、只学一体。相较于古人,当今的书家大多是从书法艺术切入相关文化,那么在文化修养这一重要的环节上,就有着先天性的不足。


苏轼行书《寒食帖》(局部)

        其次,在书法“专业化”的背后,书法创作也成了类似机械化的生产,甚至走向了低谷。由于书法展赛的不断刺激,造成书家们急功近利,心态过于浮躁,他们大多将心思花在如何打造作品上,形成了单纯重视书法技法的局面,进而出现了集体跟风、千人一面的书法创作风向。这样一来,即便是专业书法院校的毕业生或者博士生,在文化修养上也无法与古人相提并论。纵观展厅中书法作品的内容,大多为抄写古人的诗词,一些自作诗文也会露出修养不足的马脚。书法展赛的大规模举办确实为书法的交流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促进了广大群众对书法的认知。但是为了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刻意制作的作品难免会矫揉造作,这的确与书法的本质背道而驰。因为中国书法不仅仅是简单的汉字书写,更是文化精神的内在体现,书法愈是“专业化”,就会愈加贴近书法的本质。

        最后,书法“专业化”只能促进“专家”的衍生,而不会有大师的出现。杨吉平先生尝言:“这个时代缺乏大师,客观上讲,大师的缺乏与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教育体制相关。从主观上说,是当代学者自身的素质低下所致。”这种对书法“专业化”的忧虑,正是书法“专业化”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吴昌硕篆书《心经》十二条屏(局部)

        对于书法“专业化”这把双刃剑,如何更好地运用它显然非常重要。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然逝去,与之相对应的传统文化环境也不复存在。面对当下社会的发展,文化环境的改变,我们不可能像古人那样。因此,现今的书家几乎都在追求“由技入道”。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书法技法的同时,不断地向传统文化学习,提升自己的学识修养和艺术审美,让书法“专业化”具有文化的根基。只有这样才能使书法“专业化”回归到传统文化“道”的层面,最终到达技法和文化共同进步的理想境地。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