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书法大家对《永字八法》的解释(建议收藏)

2018-11-30 11:10:37 来源: 点击: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zhe),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划,以诸宗元所著《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永字八法: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用力也);

        (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1.点法

        点,也就是"侧"。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因此得名。点是汉字的根源,横、竖、撇、捺等笔画都始于一点。点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

        2.挑法

        挑,形状像钝角三角形。"策"、"啄"、" "三者的书写都与挑法类似。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3.横法

        横,也就是"勒"。所谓"勒",原意指马缰的末端衔在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状相似。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因此得名。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

        4.竖法

        竖,也就是"弩"。在书写时笔锋犹如拉弓射箭,因此得名。竖有直竖、右弧竖、左弧竖、腰细竖、腰粗竖、上尖竖、下尖竖等。

        5.撇法

        撇,也就是"掠"。一般习惯称为"撇"。撇有直撇、弧撇、腰细撇、腰粗撇、弯头撇、弯尾撇等

        6.捺法

        捺,也就是"磔"。在书写时好像曲折的水波。捺有直捺、弧捺、尖头捺、方头捺、长捺、短捺等。

        7.厥法

        厥,笔画形状像人弯腰的姿势,因此得名。古人又称为"勾裹法"。厥有直厥、弧厥、高厥、矮厥、斜厥等。

        8.钩法

        钩,笔画形状"如长空之新月"。与" "末端相似。古人又称为"戈法"。钩有直钩、弧钩、高钩、矮钩、斜钩等。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以诸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用力也);

        (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意义浅释:

        中国书法艺术,修身养性,传承千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书法造型虽形态纷繁,莫不以"点"为基始。由"点"引伸则横、竖、撇、捺各种笔画应运而生,得气象万千。"永字八法"流传至今已二千余年,成为习书者的学习宝典。



        "永字八法", 教学独特,方法简便,强调从书写大字入手,由大而入小,可培养扎实的书法基本功底。同时以基本笔画「右侧点」为笔法之基,依照笔画进阶顺序:点→横→竖→撇→捺→勾→挑→折,循序渐进,详实分析用笔、行笔、力道、劲道及用墨等心法。让初学者能充分了解到毛笔特质,灵活驾驭毛笔,在短时间内熟识永字八法的基本运笔方法,再配合十种基本字体结构的分析,了解字型组合间架要领,触类旁通,逐渐契入书学的无穷妙境。



        同时,将太极桩功以及太极运气理念与书法练习相结合,学习体会在身体放松的状态下,如何将身体的力量送到笔端,充分体会指法与笔法的运用。依靠太极原理,学员能自如调整书写的疲劳,保持长久良好的学习状态,令书法学习事半功倍。待基本笔画了然于胸,可进一步临摹杨老师书法字帖。将基本功稳扎之后,即可临习历代名家书帖,随心应手写就一手好字,遨游翰墨之海。



        本套学习方法,肩担一份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不但融汇老师所学之精华,亦倾尽老师悲悯当代人心情浮躁,心无所依,快乐难求的窘境。悉心研究,推陈出新,令此套书法教学课程,日趋完善,几乎人人可修,老少皆宜。小孩子能安住下来,培养静定功夫,提升专注力。成年人在学习中,不但能让身心获得宁静的欢喜,同时个人修为,性情,学养亦能得到提升。老年人则在这套方法的学习过程中,不但心情得到舒展,身体亦能在书法与太极的相辅相成下,处于和谐状态,不会觉得劳累。于此轻松愉悦的状态下,不失为身心同修的养生妙计。



        一支简单的毛笔,一组朴素的文房四宝,如果能得到明师指导,就能令人沉浸其间,应定生慧,涵养性情,享受书法艺术的深沉与静美,这就是传统书法艺术赠予我们的无穷意义。愿广大书法爱好者,在书法求索的道路上,欢喜与成就同在,迈向智慧而喜乐的人生。



        另外,也可用永字八法来解字,解字的过程会让人产生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此时看到的字就已经不是单单的一个字,而是一个完美的结构,一个充满线条感的画。练字过程中运用该法,可以单单从字的结构组成来联系字的意思,从而得到自己对于这个字的独特感悟,创造出对于这个字的独特写法,长此以往就能形成自己独具风格的书法。





        精解:

        点为侧

        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如鸟之翻然侧下)

        横为勒

        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如勒马之用缰)

        竖为弩

        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同努)

        钩为趯

        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跃的样子,同跃)

        提为策

        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申义策应之意。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如策马之用鞭)

        撇为掠

        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掠是拂掠之意)

        短撇为啄

        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如鸟之啄物)

        捺为磔

        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解体张裂之意。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体向外开放。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书中的捺也起到这个作用。楷书捺笔,力虽内聚形却外张,使字体开展舒畅、开放。其二是说这一笔直要写得刚劲、利刹、有气势。磔本义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画即取刀劈之意。写时要逆锋轻落,右出后缓行渐重,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之意)

        八法结语,卢肇说:"永字八法,乃点画尔。"但八法并非孤立存在,我们在考虑每个点画如何安排,实际已涉及字的结体法则。因此,八法作者意图,在想通过永字的剖析,来说明基本点画的写法和组合。

        八法渊源:

        永字八法是以永字点画写法为例,说明楷书用笔和组字的方法。其来源有以下几说:

        王羲之说

        唐张怀瓘《玉堂禁经》:"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这里的隶,不是隶书,是指楷书,唐代楷书称之为隶书,东晋时王羲之也以此称,我们认为的隶书,称八分。)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历代以下,书者工于笔法之妙。其名世者,如魏晋之钟繇、王羲之,唐之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之辈,亦各家有书,所传之,惜乎沦没日久,真迹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传在世。"

        《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智永说

        宋陈思《书菀菁华》:"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张旭说

        宋朱长文《墨池篇》、《张旭传永字八法》,同《柳八法颂》及《颜鲁八法颂》。

        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书法三昧》云:"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论八法:

        李阳冰

        "昔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翰林禁经》

        (唐·李阳冰)论永字八法1、点为侧,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2、横为勒,勒不得卧其笔,中高下两头,以笔心压之;3、竖为努,努不宜直其笔,直则无力,立笔左偃而下,最要有力;4、挑为趯,趯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暗收;5、左上为策,策须斫笔背发而仰收,则背斫仰策也,两头高,中以笔心举之;6、左下为掠,掠者拂掠须迅,其锋左而欲利;7、右上为啄,啄者,如禽之啄物也,其笔不罨,以疾为胜;8、右下为磔,磔者,不徐不疾,战行顾卷,复驻而去之。

        包世臣

        《艺舟双楫·述书下》:"聚字成篇,积画成字,故画有八法。唐韩方明谓八法起于隶字之始,传于崔子玉,历钟、王以至永禅师者,古今学书之概括也。隶字即今之真书。"又云:"以'永'字八画而备八艺,故用为式。"

        包世臣论八法:夫作点势,在篆皆圆笔,在分皆平笔;既变为隶,圆平之笔,体势 不相入,故示其法曰侧也。平横为勒者,言作平横,必勒其笔,逆锋落字,卷(这个字不甚妥当,我以为应该用铺字)毫右行,缓去急回;盖勒字之义,强抑力制,愈收愈紧;又分书横画多不收锋,云勒者,示画之必收锋也。后人为横画,顺笔平过,失其法矣。直为努者,谓作直画,必笔管逆向上,笔尖亦逆向上,平锋着纸,尽力下行,有引弩两端皆逆之势,故名努也。钩为趯者,如人之趯脚,其力初不在脚,猝然引起,而全力遂注脚尖,故钩末断不可作飘势挫锋,有失趯之义也。仰画为策者,如以策(马鞭子)策马,用力在策本,得力在策末,着马即起也;后人作仰横,多尖锋上拂,是策末未着马也;又有顺压不复仰卷(我以为应当用趯字)者,是策既着马而末不起,其策不警也。长撇为掠者,谓用努法,下引左行,而展笔如掠;后人撇端多尖颖斜拂,是当展而反敛,非掠之义,故其字飘浮无力也。短撇为啄者,如鸟之啄物,锐而且速,亦言其画行以渐,而削如鸟啄也。捺为磔者,勒笔右行,铺平笔锋,尽力开散而急发也;后人或尚兰叶之势,波尽处犹袅娜再三,斯可笑矣。

        沈尹默

        书法上有讲究,所谓"永"字八法,这个包含了8个笔法(笔画:点横竖撇捺提钩,撇有两种竖撇、斜撇)的永字,代表了练习书法的起点和功底究竟有多深。

        我们引申为:第一,做人要像"永"字的"点",昂首,充满自信和朝气;第二,做人要像"永"字的"竖",挺胸,充满力量与美;第三,做人要像"永"字的"撇",飘逸潇洒,看轻一切成绩和荣誉;第四,做人要像"永"字的"捺",脚踏实地,做好每一天的功课;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