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南 | 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是框框

2018-11-14 17:13:19 来源: 点击:

        宋代的翰林图画院有过几道颇为著名的创作命题:一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这是个画“味”的例子。二是“深山藏古寺”,这是个画“藏”的例子。三是“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个画“无”的例子。现代画家齐白石的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画的是“声”的例子。



齐白石 蛙声十里出山泉


        “香、藏、无、声”这些都是无形的东西,但历代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却都能在某一特定内容的时空里创造出千古不朽的作品来。这需要有生活、文化、经验等各方面的深厚积累才能做得到。



齐白石 山水十二条屏


        齐白石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里不妨用白石老人自己的作品来否定他的这一论点。看齐白石画的小昆虫与真的一般无二,可谓太似否?然而并未见有媚俗之感。白石老人有时画牡丹,干子用浓墨直上,牡丹花像长在梅花干子上。也并未觉得白石老人在欺世。可见,艺术作品的欺世、媚俗与否绝不是单单的似与不似的问题。画无定法但有定理。定理是“真、善、美”,“精、气、神”六个字。



齐白石 咫尺天涯—辛未山水册 


        孔子的“中庸”思想千百年来一直渗透在中华文化的“骨髓”之中。因此“不偏不倚”一直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中国画自然也不例外,它受“中庸”思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发言人是齐白石。他以“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句话来要求自己的艺术实践,同时也以这句话来告诫别人。这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所带来的对于绘画本质认识上的局限的结果。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是为要生活而卖画。这就势必要画能让买主看得懂的作品,这个客观因素注定白石老人只能在“雅俗共赏”的范围里做功课。



齐白石 松柏高立图 


        齐白石先生的心智、功力都是非常优秀的。可惜的是他的行为却始终逃不出他自己所设置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框框。因此,他的作品皆出于他的心智之内。而神奇之作非出心智而不可得矣!

        与齐白石同时代的黄宾虹的“行为”,比齐白石要高明。他提出作画的“绝似与绝不似”证明他对艺术本质的认识远远超出了齐白石。因此,黄宾虹先生晚年的作品尽在心智之外追求天地之精灵,以一片纯真打动人。



齐白石 牡丹


        齐白石老人晚年有几幅牡丹画得最绝。他将本是娇滴滴的东西画得像个经霜阅世的长髯老人。活脱是他自己的写照。这是白石老人一生中最能体现人格力量的作品。他其它的作品则更多体现的是智慧和功力。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