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晴:楷书的笔势与行气

2018-09-27 10:23:38 来源: 点击: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
 

        楷书要写得灵动活泼而不呆滞,笔势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一个字只有血脉流通了其形体才有生命力。

        故作楷之法,贵在行行要有活字,字字须求生动,勿令有死点死画,方尽书道之妙。所谓“笔势”,即点画合乎情理的走向和运行轨迹,是研究点画与点画之间内在或外在的联系的一种方法。

        其实楷法中的“永”字八法本身即是一种势,点的欹侧,发笔的逆入,收笔时横画的收,竖画的缩,撇的婉曲,趯的蹲锋得势而起,啄和策的走向,捺的一波三折,这些基本点画的形都已包含了一种势,初学者由形似中求笔法,于笔法中得笔势,反过来楷书写到得势时,则能随机生发,因势流动,则自然能新理异态,变出无穷。由是观之,以形求势,只是方法,因势生形,才是目的。
 


 

赵孟頫《妙严寺记》
 

        楷书点画与点画之间极少有萦带之笔,笔笔断而笔意连属,形不贯而气贯,势多从内出,盘纡于虚,无迹可寻,为无形之使转,但楷书结字的点画之间无不贯穿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其点画与点画之间必有精神挽结之处。楷书贵于结密而无间,气贯则自能心随笔运,取象不惑,点画如天成铸就,增之不能,减之不得,结构自然茂密。楷法的贯气与笔势的流动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要掌握楷书的笔顺。楷书的笔顺有自上及下,自左至右,由中及旁,由里及外,分肌劈理,因势利导,故书写楷书首先要熟悉自然的笔顺,顺笔之势则字形成,尽笔之势则字法妙,只有圆熟于笔顺,其势才能贯得自然。

        (二)发笔时要掌握一个“逆”字诀。楷书的发笔虽有藏露方圆之别,除露锋顺笔取势之外,都用逆起,或空中作逆势,或纸面上作逆势,逆笔起最得势,特别是笔锋逆入时偶尔露出的搭锋更能增强楷书流动的笔意。
 


 

《灵飞经》
 

        (三)点画与点画交换时要精熟于“度”法。所谓“度”,即上画收笔时与下画发笔逆入时之间的过渡动作,笔锋在离纸面极低的空中作一快速的联系。蒋和《书法约言》谓:“度者何?一画方竟,即从空际飞度二画,勿使笔势停住,所谓形见于未画之先,神留于既画之后。”

        “度”是楷法取势的主要笔法,有隔笔取势,空际用笔,暗渡陈仓之妙。陈绎曾《翰林要诀》中亦谓:“度者,空中虚打势,飞度笔意也。”书写楷书时无往不收,无垂不缩,在收缩时亦可在画内(不离纸)过渡到下一笔,知度法之妙,则无死点死画。总之度法要快,要出之自然,以不露形迹为贵。

        (四)书写楷书又贵在精于使转的方法。楷法之妙又贵于笔笔能兜得转,故用笔之法十曲五直,当以曲势为主,于曲势中求力求势,则自无僵直板滞之弊,这种方法在笔法中又称之谓“卷”法。蒋和《书法正宗》谓:“卷者,笔笔相生,意思连属,势如卷出,盖力到笔到,旋转如打圆圈也,知卷则字无不一气贯注。”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使转有字内之转与字外之转两种,字内之转源自篆法,即在运笔转折时暗换笔心,始终保持中锋运笔,其转法如折钗股,有一种富有弹性、力度和张力的弧度之美;字外之转源自草法,盘纡于虚,为无形之使转,虽不着纸,却极灵动。卷法又源自灵活的腕法,心能转腕,腕能转笔,大力回旋,空际盘绕,于使转中行气,气得则形体随之,无不如意。使转又有大圈、小圈、暗圈之别。大圈无形,盘纡于虚,其行亦速,无迹可寻;小圈只在点画分转时偶尔用之;暗圈则常被点画所掩没,但笔意若隐若显,很有韵味。

        (五)“留”法在楷书中的运用。所谓“留”即蒋和《书法正宗》中所谓:“笔势往也,要必有以蓄之,所谓留不尽之情,敛有余之态也。”即在书写楷书的过程中,以合化开,以缩代伸,短缩某一笔画,收敛有余之势,虽笔短而趣长,有“将军欲以巧服人,盘马弯弓惜不发”之势,如楷法中以柳叶点代捺,以横点代横画,以垂露代悬针,收缩的目的在于蓄势待发,运用得好,字外之奇则溢出于纸表。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六)折搭、牵丝和游丝在楷法中的运用。所谓“折”即在收笔时反折向下并微露锋芒,“搭”即发笔逆入时搭锋向上亦微露锋芒,一折一搭,有顾盼呼应之妙。“牵丝”即在收笔时将锋势带出一缕墨痕,与下一笔的发笔遥相呼应,“游丝”又称之谓“高空游丝”,即在收笔时由腹中带出的一缕墨痕与下一点画相连贯。在书写楷书时折搭、牵丝和游丝一般极少运用,但偶一为之,亦可增强楷书笔势的流动感,运用这种笔法时要注意这些萦带之笔只是处于从属的地位,不能喧宾夺主,替代点画,在楷法中亦不能多用,多用则给人以眼花缭乱之感,以契同天真,出于自然为贵,于不经意中带出最妙。

        以上六种取势的方法只是隶属于笔势的范畴,楷书写到得势之时,其结构自然结密,当然要得势还和其他因素有关,譬如充沛的笔力、圆熟的笔法和结体、富有韵律的节奏和丰富的墨色变化以及灵活的腕法等。

        总之初学者只有靠多写,熟能生巧,久而久之,笔势自生,正如苏轼《论书》所谓:“作字要手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韵。”在书写楷书时还要注意每一点画的收笔和每字的末笔,收笔要圆能收归画内,则能八面出锋,而每字的末笔结束得好则态有余妍。前人谓:“真则字终意不终,草则行尽势不尽。”意思是说楷书虽笔笔相断,字字独立,但楷法亦有行气,只是表现得十分隐晦而已。所谓“行气”是研究每一行中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即有形的或无形的内在联系),而楷书的行气主要是靠体势的变化来完成的,因结体的变化而产生的势称之谓“体势”。楷书的行气涉及到以下三个因素:

        (一)笔调的韵律和节奏。楷书的用笔一定要有轻重徐疾、抑扬顿挫的韵律和由此而产生墨色浓淡枯润的变化,楷书虽以沉着为主,但沉着中要寓有一种灵动的笔意。字欲得势,须将“生动”两字省悟,书至神妙之境当使这支笔有一种运斤成风的意趣,反之若以平均的速度去写字是断不能产生行气的。正如《王燕楼书法》云:“真书神静,行书神动,静而挟飞动之势,动而余渊穆之情,真行乃入三昧。”

        (二)行气产生于参差错落的变化。书写楷书切忌大小一律而贵在于参差错落中各尽字的姿态,使其有虚实、疏密、大小、奇正、长短、开合、伸缩、肥瘦等变化。正如包世臣《艺舟双楫》中所谓:“古帖字体大小颇有大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这是一种富有情意的韵律和节奏,若上下一等,前后齐平,状如算子排列是不能产生行气的。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三)行气产生于体势的奇特变化。书写楷书每个字的结构切忌太平正,太平正则无势,故凡一行之中,无论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结之处,必有一股势隐隐贯注其中,其主要方法是使局部的字形结构或偏旁部首微微欹侧倾斜,从而产生一种向下的重力势能,或左伸右缩、或左缩右伸,或纵势微向左倾斜,或纵势微向右欹侧,或转左侧右,或转上侧下,或左右摆动不断调整字的重心,或作意在左而下笔向右,或作意在下而上必翩跹,在变化字形的姿态时不但要控制好字的重心的相对均衡,更要注意这是一种合乎情理的微妙变化。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