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雄劲健的王铎书法,不断创出新作品不断超越!

2018-09-26 11:39:22 来源: 点击:

 

        明清之际的改朝换代,心灵上承受最大创伤的莫过于汉族文人及士大夫阶层,他们所受到的惊恐与困惑比一般的平民百姓更加惨痛。 因为他们在思想上的失落与精神上的破灭显得更加明显。在这些知识分子中,不自觉地分成两支,一是杀身成仁,拒不与新朝合作,誉为遗民;二是投入新朝怀抱,俯首听命,成为贰臣,王锋属于第二种。因此,书法史家在赞赏王锋的字同时,又皆为其失节而惋惜。
 


 

 

        王铎(公元1592—1652年), 字觉斯,河南孟津人。少时家贫,“不能一日 两粥”。王铎自幼聪慧,13岁临习王羲之《王圣教序》,3年后,字字逼肖。14岁师从舅父陈具茨学诗文,16岁人学。30岁中乡试,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殿试名列三甲58名,赐同进士出身,时年31岁,与同科进士黄道周、倪元璐进翰林院做庶吉士,步人仕途。王铎历任翰林院检讨、礼部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职。在“东林党”和“阉党”的争斗中,他的政治思想紧靠“东林党”。对明、清交战,王铎是主战的。他对百姓的疾苦, 曾多次上疏减免税赋,让百姓休养生息,以固国本。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北京陷落。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 清军攻破南京,王铎被迫降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初夏,王铎主要活动在陕西,后从汉中人四川,12月返回故里,不久染疾,卒于故里,年61岁。在当时的社会,无论遗民或贰臣,他们在内心深处都承受着熬煎。王锋在清朝为官期间,由于清政府对于贰臣的过分猜忌与不信任,给王锋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压力。他借酒色以避世,沉默缄语,自闭内心;身为“贰臣”,前途无望,与故友遗臣往来,也是以咏诗、写字、作画来排解心中的郁闷。他曾在诗文里屡屡抒发自己内心的彷徨和悔恨。王铎在官场上失去自我,名利诱惑与屠刀的威逼下自毁人格,为了自我补偿,他将更多的精力在书法的世界里寻求自我。对于后世只求“好书数行”。
 

        书评家对王铎的发难,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层面,而他在气节上的理亏,也给他的后半生带来精神上的逼迫。因人品而被冷落,书法没有得到与其成就相应的重视和评价。后因康熙喜董其昌书法,论书者亦以董为尊;作为贰臣的王铎,在清统治者眼里,同样遭到鄙视,对其书法的褒扬就无从谈起。直到清代碑派书法充分发展,书家追求个性,崇尚骨力,王铎书法才渐受重视。后来康有为、吴昌硕对王铎的草书称赞至极。沙孟海先生评价王铎为书法界的“中兴之主”。



 

        纵观王铎书法,他对书法精神的继承具有顽强的耐力,这一点极似赵孟頻。首先是追求古典的书法精神,在取法上,尊羲献、溯篆隶、取唐宋,各代书法精华无不纳人其书法之中;他对书法的经典作品醉心沉浸,对古代法帖的临习,终身不易,从而更多地汲取古典的养分。对古帖的身不易,从而更多地汲取古典的养分。对古帖的临习不失毫发,可见他对传统浸淫之深。他在临古的基础上,广采博收,尤其对米带书法叹服皈依。
 


 

        从崇祯初到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前后,王铎留下了大量的仿米之作。王铎的书法以40岁为界,40岁前以古代书法大家的作品为临本,潜心古帖,以“二王”为宗,上及锺繇,下至南朝诸家。这一阶段是“集古法”阶段,在技法上学古人的结字、用笔、取势。40岁后,由于官场的矛盾,造成心理上的狂躁,此时对字形进行了夸张,显得奇崛险怪;线条上追求放纵恣肆,纵横跌宕,成功地使用涨墨法,将内心的矛盾、狂躁、抑郁、烦闷通过书法直接对世人进行传达。正是这种因素,使其书法风格雄强有力,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字法造势高度,表现了撼人心魄的雄浑气势。
 


 

        王铎在43岁时所书的《行书杜甫五律诗轴》,取米书的自然天成趣味,用笔洒脱,字与字间不去刻意求其摆布,行与行间顺其自然。47岁时所书的《行书棱棱溪上影五律诗轴》,已经开始使用蓄墨之法,从而使线条产生水墨的韵致。50 岁以后,作品在笔法上往往中侧锋并用,运笔自如酒脱,结字尽是我法,不再取“二王”之法,尤其对书法艺术姿态与力量的意向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后,王锋不断产生许多新的杰作,而且不断有所超越。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