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里的七夕节

2018-08-17 11:00:49 来源: 点击:
        你有多久不曾仰望星空?


        你有多少次仰望星空,却看不到星星?

        不要灰心。每年夏秋之际,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东亚大陆,晴热,少云,少雨,空气能见度高,只要你远离城市、远离人工光源和环境污染,就可以看到宝蓝色的星空,看到横贯天幕的灿烂银河系。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关于七夕节,我们就从银河系讲起。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银河,中国人又叫它“河汉”,显然是上古时代的人们用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来比喻它。汉水的上游在今天的陕西南部,那里靠近早期中国文明的发达区域。而在古埃及,人们把银河比作天上的尼罗河;在古巴比伦,人们把它当做天上的幼发拉底河。看来,大家都挺能就近取材的。这些河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浩浩汤汤、水量充沛。(不过,大诗兄都没有亲眼见过。)

银河

汉水

        在银河的两边,有两颗很亮的星星,它们就是——牛郎和织女。农历七月七日,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又叫乞巧节,那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节日。

        牛郎织女的故事,至少从汉朝时期就开始流传。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其实,中国古代的四大爱情故事——牛郎织女、孟姜女、梁祝、白蛇传——还不如叫做“四大悲剧”。悲剧好,有悲剧就有文章做。白居易的《长恨歌》也是悲剧。

        我们讲牛郎织女的悲剧。

迢迢牵牛星

汉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是汉朝时期的乐府诗歌,这说明,最迟到那个时候,牵牛星、织女星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

        读这首诗,是一种如泣如诉、肝肠寸断的感觉。唧唧复唧唧,小女子的纤纤素手,终日在机杼上穿梭。织女本是小仙女,仙女并不淡定。终日劳作,竟然织不出一段完好的布匹。心神不宁,泪下如雨。分离的日子很痛苦,即将重逢,心中更是五味杂陈。这1 /365的相见,固然值得期待,但何尝不是西西弗斯向山顶滚石一样的煎熬?仙人长生不老,长寿却是最残酷的惩罚,没有人世间“来世相见”的期待。清清浅浅的银河,盈盈一水之间,相见时难别亦难,你们就这样脉脉无语?

        哎,怎么说呢——我见犹怜!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

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是宫怨诗。“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是宫女们的常态。穷极无聊干嘛,没有手机、IPAD,没法看剧玩游戏,只能看星星看月亮。“天阶夜色凉如水”,这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七夕的时节,暑热已经褪去,无法形成大规模杀伤力。事实上,每年的立秋就在七夕前后。白天可能还没感觉,到了夜深人静时,你会发现:秋凉,已经渐渐侵袭。蛙声渐少,蝉鸣渐弱,秋虫的私语开始此起彼伏。

        “卧看牵牛织女星”,他们倒还好,每年还能相见一回。宫女自问:我呢?

鹊桥仙

宋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转眼到了宋朝。唐朝人写了很多《七夕》,宋朝人写了很多《鹊桥仙》,比如欧阳修、黄庭坚、范成大。秦观的老师苏轼,写过一篇《菩萨蛮》,也是讲七夕的。大诗兄还是那个观点,你没必要一篇一篇翻出来看——只有文学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才需要这么干。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口口相传中不断丰富。其中,两种动物的角色至关重要:第一种动物,是牛郎的那头老牛。那不是一头凡牛。是它,指点牛郎去织女下凡洗澡的地方偷窥,并且抱走人家的衣服;是它,在临死的时候告诉牛郎:我死后,留下我的皮,穿上牛皮斗篷,你可以飞上天。第二种动物,是喜鹊,是它们,在七夕这晚搭成了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这才有了《鹊桥仙》。

        秦观的《鹊桥仙》,在感慨爱情悲剧的同时,还传达了一种爱情观:百年大计,质量为本。“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你们凡间的日日厮守,不见得比我们的这一次相逢更有幸福感和成就感。好吧,如果只能常分离,这也是一种心理慰藉。

鹊桥会

        讲了这么多,都是建立在玉皇大帝或者王母娘娘棒打鸳鸯的情节设定之上。我们可以看看另外一个版本的故事,这也是古人笔记里有记载的: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这个故事比较喜感,冲淡了悲情。原来,织女是“女大不由爷”;天帝呢,一会儿疼女儿,一会儿很霸道,这种任性,很像古希腊神话里的宙斯呢。

        七夕节,“城会玩”

        现在很多人都说: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我们赶紧恢复吧?商家拍手欢迎,玫瑰、巧克力、烛光晚餐走起。大诗兄觉得,这种情人节,纯粹叫做“消费痛苦”,别人的痛苦。再说了,古人七夕节虽然过得很隆重,但是跟“情人节”真的八竿子打不着。

        我们就拿北宋遗老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说事: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又以黄蜡铸为凫雁、鸳鸯、龟、鱼之类,彩画金缕,谓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种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谓之“谷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胄者,如门神之像。盖自来风流,不知其从,谓之“果食将军”。又以箓豆、小豆、小麦于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谓之“种生”。

        ——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再看南宋遗老周密《武林旧事》中的描写。“武林”不是武林高手的意思,是南宋都城杭州的别称。请看:

        立秋日,都人戴揪叶,饮秋水、赤小豆。七夕节物,多尚果食、茜鸡。及泥孩儿号“摩歊罗”,有极精巧,饰以金珠者,其直不赀。并以蜡印凫雁水禽之类,浮之水上。妇人女子,至夜对月穿针。饾飣杯盘,饮酒为乐,谓之“乞巧”。及以小蜘蛛贮盒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少。小儿女多衣荷叶半臂,手持荷叶,数颦摩歊罗。大抵皆中原旧俗也。

        总而言之,七夕节,是个热闹的节日。中国人最擅长把所有的节日都过成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的节日。看看北宋、南宋的京城人家,那真的叫“城会玩”。归纳下来,主要有这么些花头:

        其一,流行一种叫做“磨喝乐”或者“摩歊罗”的公仔玩偶,材质是泥塑或者木刻。正版玩偶很贵,“有一对直数千者”。据专家考证,这种玩偶的名称和原型,源自印度佛教或者波斯拜火教。“磨喝乐”,就是那时候的“变形金刚”。

抢购“磨喝乐”玩偶

        其二,流行袖珍版小盆景。“以小板上傅土,旋种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谓之‘谷板’”,“以箓豆、小豆、小麦于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谓之‘种生’”。总之,就是在小盆小板上发绿豆苗、小禾苗,长得密密匝匝、整整齐齐、绿绿莹莹。这一点,就像现在很多人喜欢养“肉肉”。

        其三,流行吃“果食”。“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和面捏出各种形状,放在油锅里炸,再包裹上蜜糖或者撒上糖霜。大诗兄小时候经常吃一种叫做“巧果”的食品,印象中很美味,应该就是这种。

各式巧果

        其四,女孩子家玩“乞巧”,就是穿针游戏;或者把一只小蜘蛛放在盒子里,次日一早打开看,网织得好,就说明女子手巧;再有,就是把绣花针放在水上漂浮,影子的形状象征针线活水平的高低。这个习俗,跟织女倒是有一定的关系。女孩子嘛,不论古今中外,会操持家务真的很重要,不仅包括针线、纺织这些“女红”,还有烹饪、清扫、育儿,等等。男耕女织,分工有不同,却是最高境界的男女平等。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