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翔访谈:思通楷则

2018-08-07 12:15:51 来源: 点击:

曾 翔

        2018年7月26日,由北京先明画廊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北京盛世元典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文同画馆承办的"思通楷则——曾翔小楷展"在北京琉璃厂西街57号中国书店画廊三层举办,此次展览共展出曾翔楷书作品40幅,此次楷书创作接纳了清代以来的楷书新传统,基于篆隶楷行的书体通变,亦基于碑与帖的互补。当天,众多书法爱好者与从业者前来参观展览、参加学术对话,分享这难得的文化盛宴,纷纷表示在活动中受益良多,探索了新的楷则。

问:简单谈谈您是怎样走向学书治书这条道路的?

答:走上艺术之路是阴差阳错,初衷是因为喜欢,写了之后越写越有感觉,能有今天,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坚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干扰,还有很多在艺术上的瓶颈,自己本身学业上提高,所以我觉得艺术本身是非常难的一条路,搞艺术听起来很好听,但是做起来很艰难,它需要你有很坚强的耐力,要舍下很多东西,克服很多困难向前走。

问:对于“临帖”与“出帖”请谈谈您的看法?

答:孙过庭说过书法有三部曲,你不知道“平正”要追求“平正”,“平正”就是从临帖中得来,知道了“平正”孙过庭说要“务追险绝”,知道了这个,就要“走出来”这样才能走的更远一点,或者可以走的更疯狂一点,然后疯狂够了再回来,叫“复归平正”,就是三部曲。

        你提的这个问题,书法这条路,“临帖”是唯一的道路,就是要靠“临帖”。它和绘画不一样,绘画我们还可以去写生,向大自然学习,书法是向“死人”学习,我们学的任何一本字帖,都是“死人”给我们留下的,也就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所以它和绘画的路是两回事,所以“临帖”可谓是不二法门,至于说“临帖”大家都知道,那么如何“临”怎么“临”众说纷纭,有的人说临的越准越好,对于初学者来说这可能是一种捷径,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是不是还要临的越准越好呢,都值得我们思考。我觉得书法也可以参照绘画到大自然写生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当他面对一本生疏的字帖的时候,他要用写生的方法——就在一个“生”字上,“生”和“熟”是相对的,不能够按照老路走出去,你要变化一下,要走一个陌生的路,这个陌生的路就是要跟原来的字帖似是而非,齐白石说的最好“似与不似之间”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问:曾老师能否对青年人一些学书法提一些建议?

答:学习书法是一个可以很好的丰富自己知识和生活阅历的一个方式,不要把学习书法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我觉得这可能是美育的学习路径,通过学习书法,能够提高自己的修为,能够使自己的境界得到提高,能够使自己的心得到安静,我想这是我们学习书法的真实目的,不要学书法就想着成“家”、出名、谋生的手段,这都是本末倒置,如果是这样的心态,书法是永远学不好的。

问:请问是什么想法让您想举办“思通楷则——曾翔小楷展”的?

答:办这个展览实际上是一种偶然,本没想办展览,办展览不是目的。我写书法,尤其是小楷,是一种日课,从年轻的时候就坚持写《灵飞经》,一写就写了四年,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抄书的习惯,如果有时间了,把写小楷作为一种休息,坐在那里,拿起毛笔,面对历代名人的散文、警句、名言,一边书写一边学习,我觉得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一直以来都是这么写,也没有去办展览。

        正好这次策展人到工作室看到了这些作品,他说正好有这样一个场地,想把这些作品给大家呈现一下,以前看见您都是“吼”书、大字,说您是不是把这个作品展一展,我说,也好,也把自己学习的一种方式告诉大家,得到大家的检验和指导,展览的初衷是这样的。另外也由此表达些自己对楷书的一些认知、想法,所以我的名字起作“思通楷则”。

        实际上对唐以来楷书的发展,也让我在内心有一种思考,在当下也对楷书的发展提出了思考。也希望借这样的一个展览,引起大家的思考,尤其是对楷书的创作和发展。于是我把这个问题提给大家,比如如何发扬楷书?楷书是什么?是不是唐楷最平正、法度最森严?在唐之后,我们的楷书还是不是要走向“馆阁体”这样一个过程?……

        明清以来碑学兴起、新的楷书诞生,我想这给我们提供了坐标。在今天,很多人还一味写的追求平正、端正、易懂能认识,把这些作为楷书的追求,我觉得太低了。也把我们的楷书的艺术,看得似乎太简单了,这也是我在学习楷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我的作品可能还达不到我想的那个高度,但我身体力行,我想把我写的楷书献给大家,引起大家共同进行楷书创作的探索。

        当然也有朋友前几年提出来如何激活唐楷,也有很多朋友在提出这个问题,但若干年来,就楷书的发展,我毫不客气地说是不尽如人意的,还仅仅停留在平正、好看这样的基本要求上,作为一名专业的艺术从业者,我想这样的“仅仅”是不够的。如果只满足于大众审美的平正、好看、漂亮,我想,我们今天的艺术将不会前行,这也是我办展览的一个初衷。

展览作品

宋•晏殊《浣溪沙》 35x35cm 纸本

  释 文: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宋•欧阳修《诉衷情》35x35cm 纸本

  释 文: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宋•张先《青门引》35x35cm 纸本

  释 文: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 。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宋•晏殊《木兰花》35x35cm 纸本

  释 文: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宋•张先《醉垂鞭》35x35cm 纸本

  释 文: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宋•晏殊《清平乐》 35x35cm 纸本

  释 文: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宋•张先《菩萨蛮》 35x35cm 纸本

  释 文: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宋•晏殊《清平乐》 35x35cm 纸本

  释 文: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