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博士三问

2018-05-18 12:28:31 来源: 点击:

        书法需不需要高学历?自书法博士点成立,这个讨论就不曾终止。外界对于书法博士众说纷纭,更多是对这个目前仅有一百余人的群体的好奇:书法博士点究竟培养出了什么样的人才?博士书法水平究竟如何?他们将对未来的书法和中国文化产生何种影响?面对这些疑问,我们需要抽丝剥茧,回到书法本身,再探讨博士这一学位对书法的意义。

        几年来,“书法博士”这一名词出现在各大展览之中,在媒体的渲染下,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焦点。对于书法博士,大家耳闻其名,眼见其作,但是仍旧难以看清其真实面目。

        书法博士究竟是怎样一个群体?他们能否被看作是书法水平最高的一群人?这个群体的“崛起”又将对未来的书法生态产生怎样的影响?厘清以上三问,才能揭开笼罩在书法博士身上的神秘面纱。

        书法博士真正走入大众视野不过几年,而书法博士点自设立至今已有二十余年。最早的书法博士授权点建立于一九九三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首都师范大学设立美术学专业(书法方向)博士授权点,由欧阳中石先生担任博士生导师。

        一九九六年,中国美术学院获准招收书法博士生。随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纷纷开始招收书法博士。随着高校书法学科的扩大,书法专业的博士点目前已有近二十家,书法博士的数量也从最初的个位数迅速增长到一百余位。以“博士”冠名的各类书法活动、展览如雨后春笋,从最初的稀有、新鲜迅速发展为破竹之势。

书法博士点是谁的摇篮

        法博士是怎样一个群体, 在书法学科长达五十年的建设中,答案逐渐清晰。关于是否设立书法研究生,相传启功先生曾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写成什么样就叫书法博士了?写成什么样就叫书法硕士了?没有标准,无法判断。”

        可见,当时启功先生对书法研究生存在的合理性有一定的质疑。诚然,书法博士点的设立为中国书法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一事实不可否认,但是启功先生当时的疑问在今天仍值得反思。书法博士点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学者还是书法家?

        学科设置是鉴别书法博士培养标准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各大高校书法博士的隶属及称谓并未统一,如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以及各艺术类院校,书法学科在艺术一级学科之下;另有部分院校的书法博士点,则下设于文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有专家认为这种学科设置混乱的现象不利于学科发展。

        然而,深入剖析这种现象后就不难发现,这种局面的形成正是因为书法自身具有深厚的文化肌理。一方面现实的因素是,由于书法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各高校在设置书法博士点时,习惯于将书法设置在学校已有一级学科之下,由此便造成了学科设置混乱。

        另一方面是因为书法自身与文字学、历史学、哲学、美学、文艺学等学科互为表里。在教学中的不同侧面都反映出书法博士培养的共同指向,即从学理出发,以文化为本,营造艺术的争鸣。

        此外,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说, 设立博士点是一个成熟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继一九六三年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设立书法篆刻专业,一九七九年招收硕士之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的相继建立标志着书法学科已经建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书法学科的成立标志着书法由雅玩逐渐转变为专业化、系统化的书法教育体系。”在谈到书法学科建立的意义时,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杨频博士说。

        书法博士的“准出”机制也明确了博士学位是以理论研究成果为准绳的。多数书法博士在毕业时,都会举办一场个人毕业作品展,作为三年博士学业的一份答卷。

        然而,无论如何,最终衡量能否获取博士学位资格的决定性因素,都只有博士毕业论文这唯一的准出“门槛”。可见,书法博士不能笼统地被标签为“写字水平最高”的一群人。书法博士所探究之“法”,也并非实践创作之“法”,更准确的理解应为书法学术之规律、理论之方法。

二〇一〇年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毕业展

        一个向好的发展势头是书法博士点的建设逐渐走上了更加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新道路。目前,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已经开始招收实践方向的书法博士。也就是说,书法博士点正在向理论和创作两个方向双线发展。

        杨频说:“书法博士在书法创作上会遭到社会书家的轻视甚至嘲讽的现象是存在的,部分博士在书法实践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但是书法博士有理论基础,有审美标准作为依托和导向。当代书法的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必然会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相互制衡的良性生态。”

        “学者型书家”或许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然而不论是选择理论方向还是创作方向,不论最终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者或是书法家,书法博士这条道路都不是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

        书法博士点也并不是打造学者或书法家的生产线。毕竟,不论是学者还是书法家的养成,都并非一朝一夕,书法博士点培育何种人才将由时间来见证。

学术水准的真实温度如何测量

        书法博士作品展热度飙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书法博士群体的关注与期待。然而,社会对这种现象的评价褒贬不一。在此种情境下,更需要抛开热度,进行一场理智的“冷思考”。书法博士作品展是否能与时下热度相匹配?这种热度仅仅是一场短暂的潮流,还是市场吐故纳新的必然趋势?

        当下艺术市场围绕书法博士存在着投机现象,一些展览的幕后策展人、经理人抓住书法博士群体的特殊性,将博士身份充当“卖点”和噱头。剖析书法博士自身,也需要正视其现实的生活压力。

        对于学术探究、艺术创作不懈追求的理想是他们的精神食粮,而生存所需的口粮则给他们带来些许无奈与窘迫。然而,市场的走向是全体参与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绝非某一双推手就可以左右其发展趋势。历经市场的大浪淘沙,最终能够沉淀下来的只会是受到策展人与藏家双重认可的书家或作品。

        书法博士作为市场中一个具有较高文化修养和专业素养的新兴群体,其发展潜力逐渐开始被市场所关注。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讲师查律认为:“三五朋友举办联展历来都有,这是正常现象,而博士群体之所以能够聚集到一起,可能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社会对书法博士这一群体有所期待;二是市场需要寻找新的、具有说服力的投资对象。

        经纪人主办要求产生一定的反响和效果;博士自己主办, 可能有一种‘借力’ 的思想在里面,这也是经济社会时代中谋求生存的无奈之举。这是两个方面一拍即合、自然形成的。”

        对于大多数书法博士来说, 需要借助书法展览来搭建一个良好的展示与沟通的平台。二〇一七年“学院风骨——当代书法专业博士作品巡回展暨学术论坛” 是近年来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博士书法展。展览共有一百二十八位书法博士参与,涵盖国内所有招收书法博士的知名院校。笔者专门采访了此次展览的策展人诸明月。

        与一般的商业性展览不同,“学院风骨”展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金方面的压力较小。对于此次展览,诸明月的目标是明确的,他说:“书法博士具有一定的学术高度,不同研究领域的书法博士需要一个平台,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展览加强书法博士间的沟通,群策群力,对书法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二〇一七年“学院风骨——当代书法专业博士作品

巡回展暨学术论坛”展览现场

        书法展览以博士称谓冠名, 可以说是书法博士群体饱受诟病的一个源头。而实质上书法博士并非刻意标榜自己的学术背景或文化身份,更多的是出于关注书法文化精神与书家修养的考虑。

        对于当下书法博士的整体创作水平,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徐利明教授在“学院风骨”展上的发言中指出:“从此次展览的作品看,书法博士们大多传统根基厚实,并各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书风正大且书路开阔,这与他们具有良好的综合学养紧密相关。”

        当代的书法创作越来越倾向于主体化、个性化、差异化的发展,创作主体的文化素养、审美取向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但是同时也需要注重技法与学养的适配性。

        博士书法展对于其自身更应看作是一种纯粹的展示,是对自己艺术成长经历的记录。而更重要的是,在面对或褒或贬的评价时,书法博士自身能否心有攸归,把握好创作的方向和节奏,将书法技法水平既作为标杆,更视为底线。那么书法博士展的热,可能就会成为一种恒温状态,一种让社会大众欣然接受的新常态。

书法博士身份对应何种责任

        随着博士数量激增,博士梯队不断壮大,其中难免有些博士读博的目的不再纯粹,除去对书法本身的热忱,为了谋取优质生活亦或是迫于评职称的压力,也成为现实的因素。

        但是不论初衷如何,书法博士都应该反思自身,剥离学历身份,他们给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和书法生态还能带来什么?还能留下什么?

        有数据显示,近九成的书法博士就业去向是各大高校以及各研究机构。也就是说,书法博士的整体水平将影响、引领着中国书法未来的发展方向。书法博士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同时也就担负着更大的责任和使命。

        杨频说:“书法博士的学术背景决定其更具有学术话语权。博士的毕业去向也多是进入高校或是权威的研究机构,因而他们也就容易掌握更多的学术资源。”

        当被问到“学院风骨”展因何而得名时,诸明月从魏晋风骨谈到民国大师,言谈中透露出他对于先贤的崇敬和向往。诸明月回忆道:“我想起一九九九年在合肥听陈振濂先生谈艺时,说到书家有两种,一种是如殉道者般的虔诚渐修,希望在书史留下微痕;还有一种是以书法来风雅人生,这样的学书态度轻松自然,自在自得。”

        对于像书法博士这样全身心投入书法事业的人而言,能否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名留青史难以预计,其可能性甚至是极其渺茫的,但他们毅然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也许早已准备好成为一名书法的殉道者。

        我们所处的时代,在浩渺的历史中不过是一个小的节点,书法艺术不应该是少数人的狂欢,更需要的是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共同参与。而要促成这种局面却需要一些甘愿用生命去书写,纵使被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中也依然不悔初心的“殉道者”。

        书法博士虽然是站在象牙塔尖的一群人,但是书法已经走出狭小的书斋,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对书法博士提出三问,既可以看作是一种反思,更可以视为一种期待。而这仅仅是第一步,在未来还应该有更多叩问,引发更多的思考,探索更好的答案。

(范荟/《书法教育》杂志编辑)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