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沈鹏

2018-05-12 13:47:29 来源: 点击:

        看上去,沈鹏先生的相貌特书生特学者,细细瘦瘦,文文弱弱,神情平和,再加上一副眼镜,这还不算,他过早花白近乎全白的头发,总是散乱地硬硬地竖着。矮小瘦弱的身躯,加上这样的一头乱发,让人看一眼就肃然起敬。

        中国书协刚成立那会儿,刚过五十岁的沈鹏还是个小字辈,字也写得一般,起码还没有多少明显的个人风格。供职人美出版社这样的平台,使他一进入书法圈子就有了一个很好的起点,所以他在书协的资格是很老的,单论写字,当时比他资格老名气大的很多先生,似乎都不如他的“官运”好。二届的时候当选副主席但是排在后边,后来三届主席邵宇死在任上,沈鹏开始代理主席,同辈僚属戏称他“沈代”。谁知这一“代”就代了八九年,2000年换届方得“扶正”,又名正言顺执掌书坛五年。前后加起来十四年。历任主席中沈鹏在任时间是最长的,以后的继任者恐怕也不会有超过他的。

        沈鹏先生是美术编辑出身,接触画家多,也写过不少美术评论。所以他不像纯粹写字的那些书法家把点横撇捺看得过于崇高伟大而且神圣得不得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认识比之同辈书家显然宏阔得多。因此他的观念不迂腐,在他这代人当中这一点十分难得。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他参与编辑出版过一系列“现代书法”名家的书法小册子,薄薄的,两三块钱一本,但影响巨大,启功、王学仲、台静农、郭风惠、萧劳、魏启后、沈鹏等等,最年轻的好像是郭子绪,不论这些书法家资历老少名气大小,其作品都是很有特点个性的。在那个时候不容易,特别是郭子绪,当时五十岁左右,字又怪诞,能被选进那个“系列”若没有眼光独到的编辑的运作是不可想象的。虽然每本书册的具体编辑不一定都是沈鹏,但沈先生恐怕脱不了酝酿策划的干系。后来闲谈中听郭子绪先生谈到他们之间的交往,明显感觉到沈对郭的激赏。那年代不像现在有钱就能出书,且人美社出版发行,“权威性”自然非同一般。可见,沈先生于书法的确是颇具“慧眼”的。

        沈鹏先生虽然没有大部头的书论专著,但报刊杂志时常见到其针对书坛创作思辨类的言论或演讲,颇能引发书界中人的思考。另外,他书法之余钟情于写诗,公允地说,当代书画家作诗,很少有几个不是喊喊口号或无病呻吟的,但沈先生的诗格律平仄韵味皆属上乘,足见其心性上是个有诗性的文化人。这一点十分关键,当然不写诗也不说明其就一定没有诗人性情,但像他这样勤奋地坚持写了很多且又不乏上乘之作者,足以说明他这方面的基本修养的确较好些,因此他也就较一般书家更直接地理解到了点画线条里边的“韵味儿”。

        十几年前,曾听魏启后先生私下里议论说——王学仲功力不错韵味差点,沈鹏功力差点韵味不错。这些年过去了,还时常想起这句话,很佩服魏先生这句评论,眼光确实是很“毒”的。九十年代之后,沈先生的草书个性鲜明日渐成熟,绰缠绵,狼藉跌宕,因为韵味好,狂放起来却不失儒雅,偶有雷同亦不嫌单薄。其草书之外的书体除行书外,则与其草书所达到的高度还是显见相当距离的,这大概就是当年魏启后先生私下所说“功力差点”之故吧。

        沈鹏这代人,在战乱中长大,一走向社会就是红旗飘飘的新中国,新鲜,兴奋,刺激,再沉稳的性格即如沈鹏本人这样,也免不了跟着折腾折腾。三反五反大跃进整风反右自然灾害十年文革,若没有点心定持守的真功夫,即使后来真就修炼成了大师泰斗,一不小心也会露出某些先天营养不良的马脚。可话说回来,若一股脑儿地在这点上纠缠,也似有不妥。我一直认为,“功力”这件事对于艺术家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将其绝对化,而且过了人生的青壮年时期,再努力地补课也难解决根本的问题。当人生过了中年之后,艺术的修养、思想的深刻、眼界的开阔以及韵味境界的提升,显然比所谓“功力”更重要一些。这些方面好与不好很关键,要是弄得好,可以让功力差者亦能取得很好的成就,相反,弄得不好也可以让功力深厚者沦为手艺匠人。所以书法家不一定非得标榜“四体皆能”,也不一定非得要求吴昌硕能写一手精细的铁线篆,或要求启功同时也能写出浑厚苍茫的石鼓文。知道扬长避短不算丢人,打肿脸充胖子才是不智慧不明智的愚蠢之举。所以,我佩服沈鹏先生的聪明和智慧,不到万不得已,鲜见先生写写楷隶篆什么的。

        在我看来,其实沈先生的创作,是应该划进“流行书风”的。这么说,不仅因为如前所说他本人对郭子绪之类“怪诞书风”的激赏,也不仅因为他多年来在京城同龄或老一辈书家的圈子里时常受到“流行书风”一样的挤兑与挖苦,甚至至今仍不断有报章批评他如何“草法不对”“错字连篇”等等。更有趣的是,沈先生在多种场合以多种方式表现出他与“流行书风”之间的“暧昧”。2002年首届流行书风大展在一片激烈的谩骂讨伐声中举办,开幕那天,主办方依照惯例向中国书协各位领导送上请柬却无一人到场出席,那种情形下这样的结果当然是在意料之中。但中午午宴时候,展厅观众稀少,身为中国书协主席的沈鹏先生悄然出现在展厅,当有记者意欲请他发表看法时,沈先生一言未发即匆匆离去。2004年“流行书风”的首席代表书家王镛挂帅的中国书法院成立,沈鹏写了一封意味深长的书面贺信:“王文章先生、王镛先生:祝贺中国书法院成立!我希望中国书法院进一步明确宗旨,为帮助书法界提高综合素质,为书法事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多做贡献!致以敬礼沈鹏十一月廿四日”。墨迹就刊登在2004年第6期《书法杂志》上。作为与中国书法院关系不能说不微妙的中国书协“最高领导”,对许多人所谓“流行书风大本营”的中国书法院给予了如此高的嘉许与期望,言简意赅,情意殷切,尤其“帮助书法界提高综合素质”一句不能不说意味深长。

        2004年中国书协撤销“中青展”,举办首届“青年展”,沈鹏写了一件祝贺作品,内容是自作诗:“泥沙披尽得黄金,岁老偏听雏凤音。无限风光须放眼,失聪未必郑声淫”。细细品读,依然觉出其中的耐人寻味,对“失聪”者眼里的那种“郑声淫”般的“雏凤音”给予如此掷地有声的肯定和鼓励,而彼时众所周知正是青年作者们所追捧的所谓“流行书风”被骂得狗血喷头的时候。

        近几年,沈鹏先生又在《中国书法》杂志著文,论说书法这件事的“纯艺术性”,强调其抽象形式的独立审美意义,其实这些观点与“流行书风”的许多代表书家如沃兴华等的书学理念创作追求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流行书风”阵营中那些“生猛”的年轻作者们可能还没能完全看透老先生意味深长的心思,也许代表书坛“正面形象”的沈鹏主席,对铺天盖地声势浩大的杀伐声讨震慑得头脑有些发懵,对被涂抹成书坛反面形象的“流行书风”的年轻同道们“爱莫能助”,只能这么深情地“热眼相望”。反正,批评者和被批评者都没有把作品风格极具“流行书风”典型意味的沈先生,划进“流行书风”阵营。这种“暧昧”就像一层薄薄的窗户纸,始终没有机会被戳破。因此老先生在那段岁月幸免了许多麻烦。然而喧嚣过后,欲觅知音而不得,也平添了几许郁郁寡欢。

        2011年中国书协成立三十周年庆贺大典上,作为唯一健在的前任主席,沈鹏没有出席却发来一封牢骚与自责的贺信(又是“书面”!)清清楚楚地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书协要减少“行政化”;二是自己在任时缺少应有的担当,有些该说的话没敢说。年届八旬的沈老先生在这个本该大唱赞歌或享受别人赞歌的时候,却说了这样一些“不合时宜”的话,内中究竟有些什么“苦衷”,何以自责“不敢担当”,该说什么话而没敢说,局外人不好乱猜,只是对照十几年来书界的是非变化,此举令人费解的同时又不能不发人深思。其中,究竟几分指斥几分自责?几分悔恨几分狡黠?似乎什么都看明白了,但老先生却真的什么都不愿意说明白。

        晚年的沈鹏先生享受到了众星捧月的荣耀待遇,在世的老书家们能与其比肩者可以说寥寥无几,不仅天时地利人和样样占全,而且不能不说“官本位”的当下,书协体制内“太上皇”般的身份更使得他的这一地位固若金汤不可动摇。但老先生时有不平之气还是要发一发,一是其文人书生的本色使然,二是老先生性格里边固有一种往前走走再往后退退的“拧巴劲儿”。也许因为这个原因,老先生的字日益熟练,却始终不曾练达,当然也不至于油滑。若干年之后,能否接续于右任林散之们还不好确定,但基本骨架应该是立得住的,所谓立得住,就是人们常常念叨的“传”罢。

        几年前,本该深居简出颐养天年的沈老先生毅然“出山”,在国家画院领衔主办“沈鹏精英班”,一时青年才俊云集麾下,热火朝天影响巨大。当时主事者曾几次电话好意相邀,不佞考虑到自己生性不喜热闹不善交际,特别是散漫惯了疏懒成性,若不能坚持按时赴京听课,无论如何是对老先生的大不敬,于是就婉言谢绝了。因此也就失去了与沈老先生近距离请教的机会。

        后来,网络上时见对沈先生此举的指斥挑剔,说老先生晚年不超脱,想广招弟子甚至拉帮结派云云。使老先生的形象有些尴尬。其实这些指责不太“厚道”,以咱们普通人的揣测,老先生混到这个份上,身边不会少了前呼后拥的弟子“粉丝”的。再者说,不仅时下,就算再过若干年,书法界许多晚辈后生凡是和先生合过影握过手的,即使忘了自己的启蒙老师是谁甚至忘了自己姓什么,写简历的时候也一定不会忘了写上“师承沈鹏先生”或“得沈鹏先生指授”之类话语的。所以我想,以沈先生的智慧,断不会抱有如攻击者所言江湖龌龊之想的。但话又说回来,老先生一生终究不曾做过专职老师,对于“为人师”背后的苦衷缺乏深切体会,加上好事者鼓动,自然会半推半就。或者,也多多少少说明老先生在其终生热爱的书法艺术方面陷得有点过深,诺大年纪尚有些责任感使命感之类的“事功”念想,可赏可叹,也多少有点可歌可泣。

        因为没有和老先生近距离地接触过,所以不了解其生活中是否幽默风趣,但从他给自己的后任主席张海先生书法展览的题签,却让人感到先生应是不乏幽默风趣的,——倘若那句展题“创造力的实现”不是出自展览主人雅命而是题写者原意的话。正在任上的张主席,以此为题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声势不同凡响的书法大展,获得了当然的巨大成功。此后又继续以此为题,在上海、杭州、南京、济南等地巡展,又是连获巨大成功。现任主席请前任主席亲题展标,体现了对前任主席的尊重和前任主席对后任主席的友好,而且也折射出了当下书坛的和谐祥瑞。每到一地,更有许多著名的书法家理论家认真深入地分析探讨,分析探讨的字里行间自然也不乏对“创造力的实现”一语的认识和体悟,但一路“看”将下来,却仍然叫人思来想去不得要领。是表扬张主席的“创造力”?还是祝贺张主席实现了“创造力”?仿佛这些意思都有,却又说得实在模糊不清。简简单单明明白白的六个汉字,老先生真是太有才了,竟然摆弄得如此朦胧深奥曼妙无比,细想想,越发觉得有意思。(文/于明诠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