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 论】添堵的“春联”

2018-03-29 08:53:22 来源:网络 点击:
添堵的“春联”

 

■江永龙

 

  大年初三,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了一件让人添堵又无语的事。他所在地方的市政府大楼正门贴了一副春联,一点也不符合对联规则,这副春联是这样的:“精准脱贫不忘初心攻坚开拓小康新征程,同心建设××牢记使命共圆复兴中国梦。”(两个“×”代表这个市的名字)

  朋友讲的这事,又使我不禁想起今年央视春晚小品《回家》中出现的四副春联——“生意年年好,财运步步高”的下联失替;“厨内青蔬酬上客,堂前珠履耀门庭”中上联的“青”是表示颜色的形容词,下联的“珠”是名词,上联的“上客”是偏正结构,下联的“门庭”是并列结构;“堂前阳光满地,屋内和美如春”,上联中的“阳光”是名词,下联中的“和美”是形容词,另外上下联的前四字均失替;“春风入喜财入户,岁月更新福满门”位于整个舞台背景中间的突出位置,问题也最大。首先是平仄不相谐。上联第六个字应为平声,却是仄声字“入”,与下联平仄不相对,且与前面的“喜”字失替。其次是词性不相同。上联“财入户”中的“入”是动词,下联的“福满门”中“满”是形容词。第三是结构不相同。上联的“春风”是偏正结构,下联的“岁月”是并列结构。第四是重字不规则。上联出现两个“入”字,而下联没有重字,不相应为对联大忌。第五是词语搭配不当。说“财入户”可以,讲“春风入喜”则为臆造,搭配生硬。

  这四副春联应是相关人员从网络上找的。网上的东西好坏皆有、精粗并存。这几副对子能最后堂而皇之地亮出来,经眼的人应该不是一个两个。从宽对的角度来说,四副春联也只有一两副勉强可以说得过去。

  春晚小品《回家》中的春联和某市政府大楼前的春联在文字内容上让人添堵外,不是手写的春联也让人添堵。这五副春联用的都是电脑字库里的华文行楷字体,状如算子,了无书法意韵,应该是特地叫文印室或广告企业做出来的。

  今年春节前,全国各地文联、书协积极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书法家做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为群众义务写“福”字、写春联,受到百姓广泛好评。上海还举办了“春联大会”,打出了贺春征联比赛、春联知识竞赛和写春联赠劳模代表、外国友人、在沪务工者代表的组合拳,场面宏大,蔚为壮观。

  但这些活动中的书法家们写出的春联,与社会、与群众真正需要的相比,只是杯水车薪、九牛一毛,放到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的年味里,几乎淹没不见。今年春节放眼看去,大街小巷、村居民房所贴的春联仍然是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印刷品居多。稍微留意,很多还是多年用过的老版本。

  其原因应有这样几个方面:现在能拿毛笔的人少了,难以满足大众需要;工厂化生产的春联出货量大、销售面广,客观上起到无意识强行推介的作用;印刷品春联上的字大多写得通俗,易于迎合大众;很多人审美从众,缺乏独立的文化选择素养。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窘境和艺术审美缺位,近年来甚为普遍。比如,新建或复原的博物馆、名人故居、公园等,是较能彰显文化、凝聚艺术审美的地方,故沿袭旧俗,自然要有一些楹联。但这些场所如有楹联,往往却是照猫画虎,从电脑上找的美术字,好一点的是集字而成,至于请当代书法名家题写的则实属凤毛麟角。

  作为央视春晚这个场合中所出现的一切,都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都须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引领性,都须是“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的。同理,一个地方市政府大楼前的春联,自然也是马虎不得的,务必认真对待。这样的春联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说其荒唐也好,说其好笑也罢,所显现的病症,与春联印刷品,都是文化上的问题。

  深究其因,主要是优秀传统文化承传工作一度几近断档,在国民教育中被边缘化,喜欢书法、学习书法、看懂书法的人非常少。乃至现在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位处不同行业领导岗位上的人,在楹联平仄对仗和书法审美方面也懵懂不知。他们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又有一种盲目的文化自信。这样一来,不懂而自以为是就不可避免时有发生了。

  春联问题所反映的是我国教育和文化建设上一度存在的软肋,好在国家已开始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多个文件。当下重中之重是推动诗词和楹联常识及书法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机关。进学校是着眼长远打基础,进机关是扣住当下关键。进机关如取得实效,公务员特别是一些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传统文化修为和艺术审美水平真正提高了,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