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丰筋骨劲 笔厚气雄浑——邓石如《张子东铭》临习体会

2018-03-23 09:16:26 来源:网络 点击:
貌丰筋骨劲 笔厚气雄浑

——邓石如《张子东铭》临习体会

 

■王军领

 

  邓石如的隶书从汉碑中来,《张子东铭》为1805年邓石如63 岁去世当年的春天所书,为隶书八条屏,是其隶书风格的典型代表作品,书风老辣天成,其晚年书法正大气象可窥一斑。

  日本二玄社1970年出版的《张子东铭》版本清晰,此后国内出版社陆续有再版。邓石如晚年篆隶技法高度融合,看似笔法单一,实则在将篆隶融合时开创性地将隶书的书写性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并灵活运用于创作中。此帖作为刻本,经二次加工后笔画更加饱满、绵密、丰腴,且长笔一任舒展,正大气象跃然纸上。正如他在京口结识包世臣示书法要诀时所说:“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张子东铭》是邓石如书法理念的实践,当之无愧是其晚年书风成熟的代表作。

邓石如《张子东铭》(局部,二玄社出版)

 

  此八条屏,界格分明,每屏两列,每列8字,共计122字。从笔法而言,此作用笔饱满,满毫入纸,运笔注重笔与纸之间的韧性,且一旦入笔,则行笔爽利,与汉隶的高古苍茫和涩势相比,笔墨的书写性得到极大发挥;从字法来看,则大开大合,尤其是“也”“心”等字的长线几乎比主体部分的笔画宽度长一倍以上,并将字体的绵密运用到极致,“东”“谓”等字横画的排列较多,表现也更加明显,字体中间的透气孔极小;从章法看,此作排列有序,左右和谐呼应,单字根据字形一任高低,整体而言属于安静、平和、厚重、书写严谨一路的作品,也比较符合正统经典书风的审美要求。

  清代隶书作为汉隶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对隶书进行了深度挖掘,呈现鲜明的时代特色,这对当下帖学回归、二王书风居主流地位的当代书坛如何加强对篆隶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讯息的发达和出版业的繁荣以及新出土书法古迹、碑刻的逐渐增多,都为当代人学书开拓了宏阔的视野。经典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学隶必汉隶固然具有追源的意义,但学习清隶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我学书,虽非遍临百家,但敢于尝试不同风格作品的临摹和创作,从最早入手的颜、柳、欧、赵,到宋四家,以及章草、汉隶等,边走边总结,在实践中体会不同书风的差异,进而研究经典碑帖背后的深层内涵。因此,学书需要更多地站在一个宏观的历史视野来审视时代和环境的影响。

王军领 节临邓石如《张子东铭》条幅

 

  我在学习邓石如隶书的过程中,一方面观照其篆书、篆刻作品,揣摩其用笔立意,关注、对比其不同时期书法风格的变化。在创作中,结合当代展览的审美特征,有意识地强化其隶书的厚重和正大气象,在实践中放大处理,突显书写性和笔墨意趣。大笔浓墨,不等同于单纯地写得“黑、大、粗”,而是将绵密丰腴的面貌通过增强用笔的流畅性体现出来,加强速度和结构的把控,从而避免一味地粗壮和肥满所导致的臃肿。

  需要指出的是,清代隶书虽然是历史上的高峰,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邓石如、金农还是伊秉绶等都有一定的个人书写习惯,这些大家的作品也不是完美无瑕的。初习清隶,最好对汉隶中类似风格的作品作同步学习研究,有汉隶基础者适当借鉴清人的笔墨技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书法,带着问题,以研究的视野对所习范本进行适当的挖掘是必修课。邓石如和其他清代隶书大家,都是我们的书法通向高古途中的精彩片段,我们要有追本溯源的勇气与决心,而历史本身也是由若干精彩片段所组成的。

王军领 以邓石如《张子东铭》风格创作的作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