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胡抗美书法作品集评

2018-03-09 13:58:12 来源:书法报 点击:
胡抗美书法作品集评

 

杨吉平(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副院长兼书法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前人有三十不学艺之说(一说四十不学艺),但胡抗美先生的横空出世似乎打破了这个定律。在笔者的印象中,胡抗美的成名属于忽如一夜春风来的类型,相信有这种感觉的大概不只是笔者一个人。

  全国第七届中青展举办于1997年,出生于抗美援朝时期的胡抗美先生当时应该是45岁,此前的全国第五届中青展胡抗美也过了40岁,所以说胡先生打破了古人的定律。全国第七届中青展作品(图1)的取法一望而知,学的是王铎。作品用笔很流畅,但运笔却明显收得很紧,单字的大小也非常平均,字形有个别倾斜的,但却仍然给人以平正呆板的感觉,作品整体给人的感觉是一幅平平之作。其中的个别字结构也不太准确,如“谁”的右旁“隹”字好像多写了一横或两行;“临”字左偏旁“臣”部也多绕出一笔;“怀”字右端多出一横;落款中“盛夏”的“夏”,草书写法的上部(图片看不太清)应是一点,但作者隐约写了两个点(如是行书另当别论)等。这些问题显然是缺乏专业训练的必然结果。

  相对而言,胡抗美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图2)的线条质量则大幅度提高,苍劲、老辣、富有质感;墨色浓枯变化也非常丰富,节奏感极强;章法则奇异跌宕,给人的视觉冲击力很大,字法也没有先前那么多错误。但仔细审视,其取法似乎过于杂乱。纤细的线条有日本“女手”假名书法的特点,许多方笔硬折的写法则有时下流行书法的痕迹,个别结字则有旭、素的模样……但总体而言,取法今人者多,法乳古人者少,此则犯了取法乎下的忌讳。作品中有三处涂改,“彩虹”二字涂改一次,“楼上”二字涂改两次,这不知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确实写错了?如是无意,则有些说不过去!这又不是作者自己的诗稿,而是大名鼎鼎的李白的代表作,这样的诗还至于抄错吗?如是有意则大可不必。做形式在当代书法创作中是允许的,但将作品做到这种程度就是造作了,也就是做过了,不足取。而且这种涂抹,暴露了作者楷书功底的缺陷,在“彩虹”二字涂改之后,作者又用小楷补书了这两个字,看上去很不舒服,问题出在点画的使用和结构方法的常识性原则上。“彩”字的“采”的“木”字下边一般写作撇和右点,胡先生写作两点;“虹”字的“虫”旁中的下提距离上面的“口”框也过远,“工”的上下两横应是上短下长,而这两个横的长短几乎相同。苏轼尝言:“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以此语观照胡抗美先生的草书作品,其问题是不言自明的。

  好在除了古人三十不学艺的说法,尚有启功先生“书法不需要童子功”之说,所以,已成为“三觉翁”的胡先生不妨回味一下古人的另外一句话:“何不炳烛乎?”

图1 胡抗美 全国第七届中青展作品 (1997年)

 

周德聪(三峡大学书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胡抗美先生在中国书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个案,他不是改革开放之后出道较早的一拨书家,也不是书法渐热之后高校科班出身的一员,我理解,他应是对书法痴迷有年,蛰伏书斋,读书研习,临摹经典,待有了创作冲动之后,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并一发不可收拾的爆发力极强的书家。

  他与许多书法爱好者一样,是在“书法热”中凭着自己的天赋与才情,逐渐显现其书法的力量来,由最初的闭门临摹,到依傍历史上某一书家或流派风格,创作出“从何而来”的书法作品;再到广泛研习,从书史、书论、书理、书道中悟其书法的本真,并由此与艺术诸门类的通会,从而走向书法最高境界的探索——狂草。

  胡抗美全国第七届中青展的作品,明显地表现出师法米芾与王铎,尤其是觉斯郁勃顿挫的用笔、奇正开合的结字与跌宕起伏的行气,在他的作品中都存有模仿的留痕及审慎表达的轨迹,这与他生长于襄阳不无关系,从小耳濡目染米公祠内的碑刻及地接河南受其“中原书风”(一定意义上是“王铎书风”)的影响。

  河南“中原书风”的形成与王铎有着必然的联系,群体的取法对象与共同的审美追求,势必在笔墨语言上内化为一种风气,随着“中原书风”的晋京展,其流风迅速波及国中,一时间内王铎也“热”了起来,以王铎为研究对象者有之,临摹王铎经典、取法王铎精神者有之,胡抗美全国第七届中青展的作品便诞生于这一背景之下,并留下了这一时期特有的印痕。由于此时的抗美先生对王铎的认知与书技的手段,或处于并不深入的阶段,故他选用了一条窄长的幅式,正文只用了两行来表现,这样也许就避免了多行处理起来矛盾难以协调的尴尬。从笔势、字势两个方面考察,似乎对王铎的奇正交互、顺逆承续的理解过于简单,以至在自己的笔下简化了许多耐人耽玩的东西。

  在全国第四届青年展的作品中,作者不再以皈依某家为能,而是在广泛披览与临习前贤狂草大师的作品后,借用绘画虚实与层次感的构图、尺牍稿书的涂改符号,在一种酒神精神的催化下,由忘情进入忘我的境界。虽然书写的依然是李白的诗,但仅仅是对文辞的“拿来”,用书法特有的线条及汉字特有的空间,将莫可名状的意绪统摄于毫端,来完成一件属于自己心像的图式——浓枯交替、疾涩互参的线流,奇正相生、大小无拘的空间,参差错落、疏密掩映的章法,深浅互移、朦胧幻化的意象,交织成“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乐章。这不能不说是胆识与才情的彰显与流露!

  胡抗美先生对书法的理解和他对狂草的探索,既保存在他的创作图式中,也留存在他的诸多论文里,相信读者自有会心。

  当代书法在一定意义上,还缺乏“创新”精神,需要一批有识之士为之倾力。但创新的“边界”何在?“度”又在哪里?仍需广大书人们深思。

图2 胡抗美 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 (2017年)

 

亓汉友(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书法势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从全国第七届中青展行书作品到全国第四届青年展草书作品,胡抗美先生几乎是重起炉灶,不论其字法、章法还是笔法的取舍都是一个脱胎换骨的巨变,全国第七届中青展行书作品像一位位列松如翠的君子,而全国第四届青年展草书作品像一群在草书原野上狂奔的骏马!

  笔者把胡抗美先生的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请许多书法人看后,几乎都提出了同一个问题:“这是写的什么?”甚至有人直言:“丑书!”只有个别的书家投以惊奇的目光并连声叫好!但问其哪里好,又往往是一脸茫然。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笔者在《书法势》中写道:“书法发展趋势的另一个方向是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主观认识水平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对本来是雅的作品认为是雅的,对本来是俗的作品认为是俗的,这是认知层面上的高水平,反之,对本来是雅的作品认为是俗的,对本来是俗的作品认为是雅的,这是认知层面上的低水平。这种发展趋势是人们的学识、阅历不断增长后的主客观要求。”也就是说,作品一旦写就,它是雅或俗已不能改变。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就如贾平凹笔下那块“不屈于误解的寂寞的生存的伟大”的“丑石”。

  另一方面,就是时下人们困惑的书法评判标准问题。实际上,我们的先人早已给予了评判的标准,笔者在《书法势》中总结道:书法出于自然,书法中的笔法势、字法势、章法势自然也必须符合自然的阴阳法则。自然的阴阳法则就是:自然界中,在阴阳对立、阴阳互根理论基础上,通过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达到阴平阳秘的法则。阴平阳秘不同于简单的阴阳平衡,是指动态的、不均匀的平衡。这里给出了判断书法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凡是符合阴阳法则的书法就是成功的好作品;凡是不符合阴阳法则的书法就不是成功的作品。

  “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可见阴阳变化是产生“势”的原因。作为书法作品来讲,书法中的阴阳关系形成的势就是书法势,包括章法势、字法势、笔法势。这三种势由布势(取势)、攻势、收势等过程形成。布势、攻势、收势所应用的“工具”是对章法势、字法势、笔法势的形成发挥作用的因素即势因素。笔法势因素有裹锋、切笔、顿笔、提按等;字法势因素有粗细、浓淡、长短、方圆等,从而形成结体的松紧关系;章法势有笔法势、字法势、行势、阵势等。这些势因素就像体检表中的体检项目,如果合格了,那么就说明书法“身体状况”是好的。

  胡抗美先生全国第七届中青展行书作品在笔法势、字法势、章法势方面的特点是一目了然的,所以不再作深入分析,下面重点分析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

  笔法势方面,胡抗美先生在此幅作品中用了丰富的笔法,如“如画”中应用了折笔、顿笔、切笔的起笔笔法势因素;“寒”的宝盖的起笔应用了两次笔法势因素;“晚”的收笔应用了散笔笔法势因素;“里”的收笔应用了中位露锋笔法势因素;“柚”的收笔应用了上位露锋笔法势因素;提按笔法、迟涩笔法势因素等。这些笔法势因素胡抗美先生运用自如,胸有成竹。

  字法势方面,上紧下松字法势有“画”“里”“镜”“寒”“水”“双”“临”“怀”“空”;上松下紧字法势有“晴”“落”“梧”“公”;左紧右松字法势有“烟”“秋”“楼”“桥”“风”;左松右紧字法势有“山”“晚”“柚”“北”“晴”;上下紧中间松字法势有“城”“秋”“橘”“桥”;上下松中间紧字法势有“望”“老”“如”“桐”。结字的变化丰富,体现出了胡抗美先生非凡的结字能力。

  章法方面,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中有这样几个方面需要解读:

  1.借鉴了古代书仪平阙之式的章法势因素。《唐六典-卷四·尚书礼部》:“凡上表、疏、笺、启及判、策、文章,如平阙之式(平式:当行文遇到位尊名字及其行为动词时,另起行顶格而写。阙式: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当行文遇到位尊名字及其行为动词时,需要向下空一至三个字格后再写,字体变大,以示尊重;二是当行文遇到位卑名字及其行为动词等时,需要空格或者不空格直接侧书,字体变小,以示位卑)。”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开篇阙式处理;“梧桐”下面、“楼上”下面平式处理,作品右上和左下气口形成了呼应。2.作品中有意识地应用了“上开下合”“上合下开”“粘行”等章法势因素,使得作品行与行之间开合有度。3.作品穿插应用了横向取法结字(如“江、山、梧”等)、纵向取法结字(如“里、双、寒”等)、正方形结字(如“晚、明、桥”等),从而避免了直缝的章法病出现。4.字体大小、墨色浓淡、线条粗细、行笔迟涩迅疾等章法势因素的和谐应用,使得整幅作品像气势雄壮、四蹄生风的骏马群奔腾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而领头马依然清晰可辨。5.作品的满幅装裱,张力十足,像马群跑出了天际。

  从传承方面,我们有理由相信胡抗美先生从晋人王荟《疖肿帖》《翁尊体帖》,王羲之《初月帖》,日本三笔(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势)三迹(小野道风、藤原佐理、藤原行成)草书作品中吸收了丰沛的营养而形成了现在的风格。同时也借鉴了《祭侄稿》《兰亭序》等古代手札的处理方式,如字体的涂盖、楷书的添补等等,但这些处理方式应用在像四届青年展这样的草书作品中,似乎又像万马奔腾的马群中出现了状况:有的马失蹄,有的马下崽。

  张海先生说:“胡抗美先生是一个修养比较全面的学者型书法家。他勤于思考,笔耕不辍,撰写了近百万字的理论文章,深入探讨‘古代书论的美学基础’‘书法的情感与形式’等一系列理论命题;在书法创作中,他以狂草作为审美追求,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个人风格。”从以上对胡抗美先生的全国第四届青年展草书作品的笔法势、字法势、章法势的分析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些。

  从全国第七届中青展行书作品到全国第四届青年展草书作品,人们惊喜地看到了胡抗美先生的胆量、气魄、当担!虽然人们在惊叹的同时也听到了尖叫甚至谩骂,但胡抗美先生像贾平凹笔下的丑石屹立在世人的面前,更像时代的领头马沿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在草书原野上狂奔!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