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书”怎么来的还得问傅山!

2018-03-01 12:55:21 来源: 点击:

明 傅山《草书杜甫对雨书怀走邀许十一簿公诗》 绢本 154厘米×51.6厘米 天津博物馆藏

        近几年,在网络上经常会看到类似“当代十大丑书家”榜单之类的文章。这类文章大多是持批评态度的,被评选的上榜者略有出入,但主体变化不大,集中在当代几位较为杰出的书法家身上。先不论孰是孰非,追究“丑书”这个词的来源似乎更为迫切。

 

        要从明代书法家傅山说起。他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绕不开的重要人物,不仅在书法实践中特立独行,留下了一篇篇荡气回肠的书作,而且在书法理论上独树一帜,其中“四宁四毋”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提出对后世书风产生了重大影响。

傅山像

        然而,后人对于“四宁四毋”的理解却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争鸣,进而产生了书法美学认识的重大分歧。很多人将“丑、拙、支离、直率”作为书法的标准甚至奉为引领书法发展的旗帜,将人们对“四宁四毋”的理解导于他途。

        其实,傅山这四句话主要是针对赵孟頫而言的。傅山所处的明末清初时期和赵孟頫有点像,满清入关后,傅山成为先朝遗民。亡国的痛楚使他的人生价值观直接参与了对艺术审美观的改造,形成了强烈的“以人论书观”。他认为颜真卿舍生取义的正气与其雄强旷达的书风相契合,而晚明朝廷倡导的台阁体书风与士人们的亡国奴性相吻合,因此提出了“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的宏论。他认为,人始终是书艺高下的决定因素,而其他技巧方面的因素则都是其次。由此,“重视人格、崇尚古朴、追求天然”便成为傅山书学的核心主张。他死不侍清,在这一点上与赵孟頫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指出,赵孟頫的字巧媚、轻滑、安排,更是在暗指赵孟頫的气节有问题。只是这样人格化的表达,让后世一些书者将“丑”当成了一种追求。

傅山作品

        对于丑书,有些人咬牙切齿,也有些人拍手叫好。切齿者不用多谈,艺术家是可以允许观众批评自己的艺术的。叫好者中也分两类,其一多为书法圈内人,知音之间互相叫个好正常;其二只能算是“半圈内人”——有过书法实践,但功底薄弱,却又不想只以“爱好者”的身份示人,总想为自己多年来下的功夫找个出头之日。于是,“丑书”的流行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觉得跟着这股风,或许能混出个江湖地位。

傅山作品

        其实关于“丑书”的论述,北宋欧阳修在《集古录》中跋王献之帖早有“逸笔余兴,淋漓浑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的描述。苏轼的“凡作诗,须做到众人不爱可恶处,方为工”以及“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等表现出追求缺陷美的倾向。受苏东坡的影响,陈师道于诗提出了“四宁四毋”的主张:“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丑毋弱,宁僻不俗”。南宋姜白石《续书谱》中的阐述更为尖刻:“与其工也,宁拙;与其弱也,宁劲;与其钝也,宁速,然极须陶洗俗姿,则妙处自见矣。”在陈师道、姜白石的启示下,傅山才有了经典的“四宁四勿”论,这也成为了书法史上“审丑”书法观的宣言。

        而我们对这个“丑”应该怎样看待,恐怕还要对书法史进行一番梳理才能得出答案。
 

原文:《从傅山说起》-褚明月  《中国收藏》2017年12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