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鹏 | 我不大喜欢临帖

2018-01-19 10:28:52 来源: 点击: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说沈鹏的书法传统功力欠佳。对此,沈鹏先生自己也坦承:我从五岁人小学拿毛笔开始,便爱好书法,但是时常中断,尤其是不大喜欢临帖,更确切地说,不是没有临,而是临得不像,如说学古人要“打进去”,那我确实做得不够。沈鹏先生说:学书法,不是学得某家某派才算获得真谛。融合不是简单的加减,是水乳交融。浸淫书坛几十年,也许沈鹏先生的一些见解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但有一点可以断定,书法传统中的精华具有永恒的意义。

人生四十(节选)

           13岁那年,我接触到一本题为《人生始于四十》的书,知道“人生始于四十”是一句西方谚语,几乎只翻了第一页,便再没有读下去。心想我离40岁还很远,人生从40开始,不太迟吗?按当时的认识,这书对我缺少“现实意义”。

          我做事喜欢从眼下开始,虽然想过要立志,但是更相信“没有现在,就无所谓将来”。深层的原因,可以追溯到身体素质。我自幼体质太弱,6岁以前父母到外地教书,被寄托在外婆家,大约4岁得了严重的麻疹、百曰咳,却不断给我灌温性的中药,好比一颗刚露出地面的小草,生育不良,反而泼上热水,全身所受折磨苦楚,非一般人所能想象。我也曾竭力反抗“硬灌”,然而一个幼儿能抵挡“大人”吗?

1982年,沈鹏书杜甫《春望》

            我之所以爱好诗歌,是因为它在精炼的语言中讲究节奏,长于抒情,适合我的个性;青少年时“五·四”时期的新诗,《唐诗三百首》,常备在身边。我有过创作的冲动,实在说,思想感情很受束缚。我对于“不要独立思考”的教训很是反感,然而不敢公开反对,并且遵从着,直到“自觉”的地步。“修养”之类的教育,使我不大敢突破藩篱,不善于让潜意识活动上升到表层,发挥自己的语言。

沈鹏楷书《千字文》局部

            书法创作中的灵感,与诗词有类似。可是人们谈到书法,津津乐道的常是师承某家某派。照一种传统观念,学得某家某派才算获得真谛。可是历史上的犬家,学古人常常只取一端,融合各家才是真正的创造。融合不是简单的加减,是水乳交融,其中必有我在。西方美学家认为学习继承所“刮”去的远多于“取”得的。只此一端,学诗与学书法也该有共同点吧!

           我从五岁人小学拿毛笔开始,便爱好书法,但是时常中断,尤其是不大喜欢临帖,更确切地说,不是没有临,而是临得不像,如说学古人要“打进去”,那我确实做得不够。我至今说不透执笔方法,小时候曾有人教,但除了苏东坡说的“要使虚而宽”之外,别的记不住。回观早期作品,我能做到写自己所想,可能出现佳趣,也有时不知所云。我可能有一点长处,对自己真爱的经典,会反复揣摩,感染气息,默念其中的某个字,某一笔法,当创作时,不期而然地从笔底流出。

沈鹏自作诗

            临帖对于书法学习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书法圈对于临帖这一看似简单的事去有不少争议,有像沈鹏这样临帖临的不像的,也有力求临的完全相同的,那么书法在临帖的过程中有必要临的很像吗?

            对此,陈忠康也有他自己的看法:关于临摹的逼真问题。一般的形似要求是没人怀疑的。由于人们习惯于用“继承=创新”、“古-今“、古人--自我”等二元论思考问题,对逼真的程度可能会时刻反思。到底如何算临摹得像,怎样的度才算标准呢?答案每人会不同。比如翁志飞的临摹,其他人已认为很入古,怀疑他的创作,担心他太入古,再下去就是奴隶,找不到自己。而他本人却认为尚是基础阶段,还差得远。这种分歧很有意思。

薛绍彭 临 《兰亭序》

也有人提出了比较中肯的看法,就是临帖的三种阶段说:

           初学阶段,力争当个“复印机”(时间因人而异,大约两三年时间)

            不管我们初学书法之时选什么样的帖入门,建议朋友们都力争临得像为标准。要尽可能地与原帖一模一样,越像越好。这是临帖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不可能有后面的创作阶段。如何才能临得像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还没有统一的方法。但总结起来,大约无外乎:认真读帖、逐字临过、背临结合等方法吧。读帖是个不能忽视的重要过程。很多书友初学书法临不像的重要原因,就是读帖不认真、不仔细,或者说不会读帖(不知道面对一本帖,要读哪里)关于如何读帖,以后有时间,我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些浅见。今天就不专门谈读帖了。总之,要当好原帖的“复印机”,必须花60%以上的时间去读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化时间读帖,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读懂、记住,这样才有可能在正式临写之时充当好“复印机”的角色。

陈忠康临《寒食帖》

           中期,尝试作局部创作式临写(时间大约三年左右)

           中期,指的是已有几年临帖经验,而且已入书法之门正途的书友们。有很多朋友写了五六年,因为方法不对也没能入书法正门,其实不是他不用功,主要原因是他光知道临帖,不看与书法、文学有关的书造成的。书法,看起来是写字,其实不然。书法本质上是一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学习书法既要解决技法上的问题,也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而认识上的问题应当先解决为好。解决好了,加上有了几年临习的体会,则可以进入局部创作阶段。所谓局部创作,就是你可以选择原帖中的某一页(自己喜欢的那一页),试着改变些东西来临写看看(大部分时候都必须背临,此时的原帖只是个参考)。比如:原帖一行11个字,你可以改为8个字,那改后,下一行开始的字,你就可以试着创作着来临写了(比如换行后,这个字我要写大呢,还是写小呢?我要写得厚实些,还是写得轻瘦些呢)。还比如,你可以更换某一页中的一些关键字的写法,如果原帖是行楷来写这个字,那你是不是可以用这个字的行书或草书写法放在这儿用呢?这样去试过之后,相信对你进行局部创作很有帮助。学会创作,一定是我们学习书法最终的目标。

陈忠康临《祭侄文稿》局部

             后期,全篇创作尝试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时间不定,有人十年,有人终生)

           在经历了上面两个时期的训练之后,相信对书法创作,每个人会有自己的深度体会。这个时候,对原帖我们可以试着全篇创作了。当进行全篇创作之时,我们就要从全局上去谋篇了。在这个阶段,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研读古代书论的相关内容(比如我前两天推送的内容就摘录了一些)。这个阶段,你去研读古代书论的内容,你就会有新的、更高层次的理解。比如“一字定一行,一行定全篇”的整体思维方式就是一条非常实用有效的古代书论中提及过的。

          上述的沈鹏,陈忠康,还有临帖阶段说的这几种看法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小编这里也是为大家罗列出来,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之效果,欢迎各位看官积极批评指正!在下方留言板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共同进步!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