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礼法”,你确信自己懂了吗?

2018-01-05 10:40:45 来源:网络 点击:
注重礼仪,谦和好礼是中国人的美德。

        “礼”的繁体字写作“禮”,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与“豊”、“豐”同源。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按:“以言事神之事则为禮,以言事神之器则为豊,以言牺牲玉帛之腆美则为豐。其始实为一字也”。《说文解字·示部》:“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又“豊,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豊、豐,甲骨、金文均从豆,从二玉。“豆”是古代祭祀用的一种礼器,象征在豆中盛满玉一类的祭品,表示祭祀活动。古文为异体,从“示”乙声。小篆从“示”从“豊”,并整齐化,隶变后,隶书楷书写作禮或礼。

        从文字的意义上来看,“礼”起源于古代的祭祀,“礼”作为祭祀中的活动,其本义是带有宗教意义的仪节,是人与神沟通的仪式,经过后来对礼的意义扩充,从而扩展到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形成了严格的社会行为规范,甚至在孔子看来,“不学礼,无以立”。之后,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又对礼引申出许多意义,如在社会伦理制度上称之为“礼制”,作为待人接物是一种“礼节”,体现一个人的涵养是“礼貌”,与人的关系处理是在于“礼让”。直至影响着现在人们的生活,成为衡量文明、伦理道德的一种标准或一种道德规范。在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周以前尚在神权时代,从周朝以后才渐渐走入人权社会。周朝的人权政治的中心,就在于家族制度或说宗法制度。这套宗法观念具体的表现在“礼治主义”,夏有夏礼,商有商礼,直至周朝的建立,才把礼制完善。相传周公旦制定周礼,孔子修正礼制,提倡“克己复礼”。在儒家十三经中便有《周礼》、《仪礼》、《礼记》三部讲礼的重要著作。这种礼制规范,经后来儒家思想的诠释和扩充而发挥到极致圆满,甚至到了后代形成一种“礼教”,作为统治者统治国家的一种工具。

        在古代有五礼之名,即:吉礼(祭祀之礼)、凶礼(丧葬之礼)、军礼(以同邦国,军旅)、宾礼(相见之礼)、嘉礼(冠、婚、乡之礼)。又如,在古代嘉礼中,主要有冠礼(男子二十行冠礼,女子十五行笄礼)、婚礼、乡舍礼。而行婚之礼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被视为“六礼”。

        从客观上来看,不论古今社会,不论出于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礼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道德伦理规范。只有实施“礼”制,言行举止有礼有节,合乎伦理道德规范,才能更好地响应“文化复兴”之路及重振华夏礼仪之风。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