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给20所学校写过校名

2017-12-01 14:51:46 来源:网络 点击:

 

        作为教育的最高等学府,大学校名的题字不能马虎对待。全国众多高校中,不乏名人题写校名,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给一些大学题写过校名。其中有的是毛主席亲自书写,有的则是“集字”而成。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毛主席都曾为哪些学校题写过校名吧!

        鲁迅艺术文学院(今延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

        鲁迅艺术学院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而创办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

图为今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星海楼和5·23音乐厅

        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正式成立,简称鲁艺,毛主席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1943年4月,鲁艺并入延安大学,组建延安大学文艺学院(今为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简称延大鲁艺)。毛主席为鲁艺题写了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

国立戏剧学院(今中央戏剧学院)

1949年11月,毛主席为中央戏剧学院题写校名“国立戏剧学院”,供选用。

        后来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统一称谓,“中央戏剧学院”即用现名,在制作校徽、校牌时,“戏剧学院”4字选用毛主席原书,“中央”二字参照中央美术学院集字。

国立美术学院(今中央美术学院)

        1949年11月29日,毛主席为“国立美术学院”题字并致信时任学院院长徐悲鸿。

        1950年4月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与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合并成立中央美术学院,挂起毛主席为中央美术学院的题词。“中央”二字为集字。

北京大学

        1949年12月12日,经北大校委会主席汤用彤、秘书长郑天挺同意,校委会秘书汪子嵩起草了给毛主席的信,请文书刘椿年楷书誊写后,送中南海毛主席办公处。信中邀请毛主席在北大五十一周年校庆纪念日之际为北京大学题写校名,以备制作新的校徽之用。信中附寄了一张纸,纸上有文书刘椿年画的一个长11厘米、宽3.1厘米的长方形框,框下标注“北京大学”四个字,供毛主席写校名时作尺寸参考。

        1950年3月17日,中共中央秘书室将毛主席为北大校徽的题字放在一信封内送给北大,并附言:“寄上毛主席为北大校徽题字,敬请收查。”而毛主席青年时,曾就职北大图书馆管理员。

清华大学

        1950年6月,毛主席应张奚若教授转达清华师生员工的请求,为清华大学题写了校名,毛主席一连写了六个“清华大学”,谦逊自荐“右下草书似较好些”。

        从此,清华西门高大的门楣上镌刻着四个洒脱的大字就一直伴随着每一个清华师生。

北京师范大学

        1950年8月30日,在举国上下喜气洋洋迎接新中国诞生一周年之际,北京师范大学拟改换校徽。林砺儒校长致函毛主席,信中写道:“我校拟更换徽章,随函附呈徽章式样一纸,恭请惠题 。‘北京师范大学’六字,藉光黉宇,永宝纪念。”并随信转送一本书和一张宣纸给毛主席。此信经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转送。

        不日,毛主席为北京师范大学题写的校名送到学校。毛主席共写了三行,横书,由上至下一行较一行字稍大,右上角写有“送师大林校长”,并在其中一行字后划一圆圈,写着“一般用”,即表示他较满意的一行题字。经林校长和其他校领导的一致认定,选用第三行题字。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其前身为南宋时期张栻创办的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为湖南师范馆。1912年和1914年相继改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解放后更名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1950年12月,毛主席为母校题写了“第一师范”校名和“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校训。老校训是孔昭绶校长题的以“知耻”为中心的“知耻公诚;勤俭雄朴”。

湖南大学

        1950年,在一次吃饭的过程中,李达从袋子里拿出信并递给对面的毛主席:“这是湖南大学学生会以及全体学生给你写的信,请求你把湖南大学改名为‘毛主席大学’,他们想在你的领导下让学校获得更大发展。”毛主席看了后,笑着说:“坚决执行党的决议,不得以领导人的名字命名。”李达校长问,“能给湖南大学题个校名吗?”毛主席爽快地答应了。

        1950年8月20日,毛主席应李达的请求,题写了三个校名供湖大选择。1951年1月1日,学校在岳麓书院正门举行隆重的校匾升悬典礼。六十多年来,毛主席亲笔题写的校匾伴随着湖南大学走过了风雨征途,见证了千年学府弦歌不绝的办学历史,也见证了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至今,这一校牌仍然悬挂于学校办公楼正门,成为湖大校园一处文化地标。

南开大学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此时的南开,还是一片瓦砾,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南开师生决心再造一个漂亮的校园。可是,当时的学校连正式的校门牌都没有。于是有人写信请毛主席为校题名。毛主席回信时,专门写了横竖不同的几幅“南开大学”的字样,让同学们挑选。于是,南开大学,在毛主席的题字中,得到了新生。

复旦大学

        1950年,复旦大学为换校门匾额(原匾额“国立复旦大学”六字为于右任于1946年题),由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陈望道写信恭请毛主席为复旦题写校名。

        次年,复旦接到内装有毛主席题写在白宣纸上的“复旦大学”四字的亲笔函后,立即放大复制成校门匾额、缩小复制后用于校用信封、信笺、校徽、毕业证书封面等,一直沿用至今。原迹由荣宝斋精裱后珍藏于校档案馆。

北方交通大学(今北京交通大学)

        1950年,北平铁道管理学院改名为“北方交通大学”,1951年4月24日,学校受到毛主席亲笔题写的校名。

        如今的校名墨迹仍沿用当年毛主席的题字,只是当年的“方”改为“京”,而毛主席题名的“交通大学”四字被其它交大使用。

贵州大学

        1951年秋,贵州大学法商学院政治经济系教授陈述元先生被调入中央革命大学学习。陈教授在学习中结识了一位湖南同学,这位有学问的湖南人是毛主席的故旧,毛主席几乎每星期都要约他去中南海叙事。陈述元向这位先生提出,能否请毛主席为贵州大学题字。当这位先生向毛主席转告陈述元先生的请求时,毛主席欣然答应,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用笺写了“贵州大学”。陈述元先生得到毛主席的亲笔题字后,立即寄回了贵大,贵大遂将原件扩大,制成校牌。

        1953年,全国高等院校系调整,贵州大学被撤消。陈述元先生调往昆明工学院前夕, 在毛主席题字原件上,附写上“一九五一年毛主席为贵大题字望同志珍藏,乞书者贵州大学教授陈述元”等注释文字,将原件保存于贵州农学院。

        1958年3月,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工作会议,贵州省委书记、省长周林在向毛 泽东主席汇报贵州情况时,谈及院系调整、撤销贵州大学的意见,毛主席听后当即指示,每个省都应有一所综合性大学,已调整的可以恢复。根据成都会议精神,9月,贵州大学在原贵州民族学院校址复校。

湖南农学院(今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农学院的前身是“修业学堂”,初创于1903年10月9日。1909年12月8日,时任修业学校校董兼教师的徐特立为学生讲演时事,他慷慨激昂痛斥帝国主义。讲到义愤处,他跑到厨房拿来一把菜刀,当场砍掉左手的一节手指,血书“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八个大字,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毛主席后来回忆说:“这给了我对革命的第一次感性认识。”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毛泽东从北京回到长沙,接受修业学校校长彭国钧的聘请,以历史教员的职业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先是接办“修业”。后几经变迁,于1950年将学校更名为“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1951年3月9日,“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与“湖南大学农学院”合并组建为“湖南农学院”。同年11月,毛主席亲笔为该校题写了校名“湖南农学院”,后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

广西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杨东莼出任广西大校长。1952年,杨东莼校长给毛主席写了封信,请求毛主席为广西大学题写校名,很快,毛主席就给杨校长回了信,并题写了广西大学校名,从此,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广西大学校名一直沿用至今 。

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

        1952年10月12日,“中国政法大学”首任校长钱端升写信给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同志,希望毛主席能为新诞生的北京政法学院题写校名。同年11月1日,林伯渠回信钱端升并表示毛主席已经同意为学校题写校名。11月23日,毛主席的“北京政法学院”题字送达。这样,毛主席所题写的“北京政法学院”校名就交付使用了。

        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邓小平同志为学校亲选校长和新校区以支持学校发展。1985年冬新校区正式破土动工,1986年6月,新校址奠基仪式隆重举行。邓小平同志欣然亲笔题写了“中国政法大学”校名。

华南农学院(今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悠久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始创于1909年的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暨附设农业讲习所。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中山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和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及病虫害系的一部分合并成立“华南农学院”,隶属农业部主管。毛主席亲笔题写了校名。1984年,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

安徽大学

        1958年9月16日,毛主席经安庆来到合肥。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从安庆接主席到合肥,在汽车上就向主席汇报:“安徽新办了所合肥大学,即将开学。国务院已经任命我兼任校长,请主席题写校名。”当晚毛主席就挥毫题写了安徽大学,并给曾希圣同志写了封信。

        信件内容全文如下:“ 曾希圣同志:校名遵嘱写了四张,请选用,沿途一望,生气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但不要骄傲,以为以为如何?合肥不错,为皖之中,是否要搬芜湖呢?从长考虑,似较适宜,以为如何? 毛泽东一九五八年九月十六日。”(这封信现雕刻于安徽大学校本部南门背面的墙壁上)。

湘潭大学

        根据毛主席的倡议和心愿,1958年6月,湘潭大学创办。同年8月上旬,毛禹居(毛泽东读私塾时的老师)赴北京向毛主席报喜。毛禹居请毛主席为湘潭大学题写校名。毛主席欣然同意,并再三嘱托“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

        几天后,毛主席的秘书给毛禹居送来了主席的一封亲笔信和亲笔题字。信的内容是:“禹居兄:遵嘱写了湘潭大学校名二纸,请转致选用为盼!另致东山学校一缄,亦烦请转致。毛泽东,九月十日。”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的题字出自于毛主席寄给山大文学院著名的古文字学家高亨先生的一封亲笔信。毛主席读过高亨关于《老子》和《周易》的著作;并对高先生的成绩给予了肯定的评价。高先生为此激动不已,返回山大后,遂将自己的著作《诸子新笺》、《周易古经今注》等6种,连同一信,寄请当时中宣部副部长周扬转呈毛主席。大约过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收到了毛主席的回信。

        山东大学四个字虽取自毛主席的信封,不是专门题名,但和集字还不一样。

北京语言学院(今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的前身是1962年成立的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1965年1月,更名为北京语言学院,1965年2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北京语言学院题写了校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北京语言学院的教学和科研以及其他各项工作均陷入了停顿。

        直到1972年10月,随着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的不断发展,先后有近40个国家要求向我国派遣留学生,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恢复北京语言学院。1974年9月9日,毛主席为“北京语言学院”亲笔题写了校名。1996年,北京语言学院改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将名称简化为“北京语言大学”。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