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丨归隐自然的西方诠释——从凡·高看后印象派田园

2017-09-22 10:27:50 来源:网络 点击:

 

        后印象派又称为后印象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末期,曾一度受印象主义画风的影响,但后来他们渐渐不满印象主义过于重视客观世界的描绘,不满足于只是从事物的表面捕捉瞬间即逝的色与光,而是把注意力转向主观的再创作,着重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与情感个性。画家们更多的是表现性的笔触,用色彩去塑造物体的体积感、量感,以及绘画的造型性和装饰性。后印象派主要以凡·高、高更、塞尚为代表,他们有着共同的创作倾向又有各自鲜明的艺术个性,为现代主义绘画诞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凡·高(1853—1890)是后印象派的代表性画家,出生于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他生性善良,同情穷人,年轻时曾当过店员、教师、矿工、传教士等。在绘画上,他主要是靠自学,早期受荷兰画派的影响,作品关注现实,以一种阴郁调子和稍加变形的手法刻画底层人民的生活,画面基调常是低沉的。

图1 吃土豆的人 荷兰 凡·高

        《吃土豆的人》(图1)为那时期的典型作品,画家想表现农民诚实的劳动和生活的真挚感情。1886 年他同提奥一同前往巴黎,这里成为凡·高艺术上的转折点。凡·高和印象派画家进行交往,从马奈、莫奈、雷诺阿的光色变幻的色彩表现中受到启发,促使他改变自己原先的阴郁风格,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画风变得轻快明亮。

图2 巴黎屋顶的景色 荷兰 凡·高

        《巴黎屋顶的景色》(图2)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这幅画是从东南面俯瞰巴黎全景,中间耸立在灰色房屋之上的是先贤祠的圆顶,左侧是巴黎圣母院。这幅画沉实的笔触和银灰的色调还是巴比松画派的风格。同一年凡·高画的《蒙马特的风车》(图3)笔触更显明快,色调也很明朗,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来,凡·高的绘画逐步发展到偏重于追求个人独立精神和主观情感的表现。

图3 蒙马特的风车 荷兰 凡·高  

        1888 年凡·高从巴黎搬到法国南部阿尔,阳光灿烂的普罗旺斯田园风光打开了他画画的激情之门,凡·高赞美阿尔:“呵!盛夏美丽的太阳!它敲打着脑袋定将令人发疯。”阳光下的法国南部,被阳光照射得似乎要燃烧起来,这个时期,凡·高的创作热情,简直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他热爱这片土地上的田园生活,对他而言,艺术是一种纯个人化的表现方式,他把自己炽热的情感作为艺术创作的动力。他经常出外写生,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情感色彩摆布画面,作品自由随意、个性张扬,通过对色彩的单纯感与表现力的追求,将色彩的表情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获得了一种粗犷的情感宣泄的艺术视觉效果。在这里不到两年时间,他画成数百件作品,超过其全部作品的五分之三。《在普罗旺斯的农舍》这幅画中,薰衣草花田和童话世界般的农舍让画面极为美观,我们可以感觉到凡·高到此地第一年进行写生时欢欣雀跃的心情。

        凡·高热爱土地,大地和麦田也是凡·高作品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类题材。凡·高有大量表现大地或麦田的作品,通过对原野的热爱来表现他对生命的追求。创作于1889 年的《日出时有收割者的麦田》画面中,金黄色麦田与地平线上的冷色调相调和,波动的麦田和静谧的山脉之间产生对比。凡·高说:“我沉迷于那些群山映衬下的广大麦田,大片的黄色、嫩绿色、紫色,了无杂草的新翻的土地,苍野四放,色彩斑斓。不安的天空下面大片延伸的麦田,我没有必要可以去表达什么,它们会自动呈现那种忧伤和极度的孤寂感,我希望你能尽快看到这些画,它们能把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话告诉你,把我在乡下见到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告诉你。”凡·高的画有着一种强烈的情绪化色彩,他用鲜艳夺目的颜色、旋动奔放的笔触直率地表现对象,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他曾说:“我拥护艺术家的权利。不画固有色或忠于固有色而给予我们永恒性的东西。我爱一个几乎燃烧着的自然,在那里面现在是陈旧的黄金、紫铜、黄铜、带着天空的蓝色,这一切又燃烧到白热程度,诞生一个奇特的、非凡的色彩交响。”我们可以从《有麦垛的麦田》这幅画,看到他所说的炽热色彩、色调。凡·高爱自然犹如爱自己的情人。他的风景画不是田园风光的再现,他爱的是对象的本质,是人们生活在其间的大地母亲,是孕育生命的天地空间!凡·高画遍地庄稼的田野、枝叶繁茂的果园、赤日当空下金色大地等,他的画面所有的笔触都有运动倾向,从天际到田垄、从农舍到篱笆、从麦穗到太阳,都在呼唤、在交融、在发散激情四射的光芒,凡·高爱的不仅是光,而是发光的太阳。这样的作品有很多,描绘普罗旺斯夏天阳光的有《收获》(图4)、《麦垛》(图5),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达狂热的感情,通过对原野、麦田的热爱来表现对生命的狂热追求。凡·高接受印象主义的色彩画法,而不拘泥于印象主义的表现原则,凭着自己被德拉克洛瓦的思想所滋养的狂热气质,大胆把点彩画法及响亮的色彩世界挥洒在画中,其画面往往通体透明,了无半点渣滓,明度和色相的掌握十分严谨,善于在极其复杂极其丰富的色块、色线和色点的交响乐中托出对象本质的神态样貌。毕沙罗当时就感觉到,凡·高“会把印象派画家们远远抛在后面”。

图4 收获 荷兰 凡·高

图5 麦垛 荷兰 凡·高

        凡·高对于日本版画的喜爱如同印象派画家一样,日本版画是他在巴黎看画展所获得的重大发现。凡·高后期的一些作品,喜欢用对比强烈的大色块和粗黑的轮廓线表现形体和组织画面,显然是受日本版画影响,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他比一般印象派画家从中吸收借鉴得多,而且推进得强烈。于是他的作品像日本版画那样,并不重视立体、空间和阴影的表现,只强调色彩的对比效果,凡·高用的是错综的浓色笔触涂绘画面,增强了物象的厚重感,物体的结构也显示出来了,画面的装饰效果并没有削弱,强烈的笔触结实有力地塑造了对象。

图6 麦田 荷兰 凡·高

        凡·高说:“我沉迷于那些群山映衬下的广大麦田,大片的黄色、嫩绿色、紫色,了无杂草的新翻的土地,苍野四放,色彩斑斓。不安的天空下面大片延伸的麦田,我没有必要可以去表达什么,它们会自动呈现……”凡·高因对田园生活挚爱,故创作了《麦田》(图6)。阳光灿烂的麦田成为凡·高挚爱的绘画题材,打碎了传统样式,重建了一个新的表达方式,其作品中所包含的强烈个性和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很难为当时的人所接受。但是他的艺术风格对后来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乃至二十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派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实际上,野兽派是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后印象主义的凡·高、高更等的画风,进一步强调绘画要表现画家强烈的个性,并主张多用大色块和线条构成夸张变形的形象,以求得画面“单纯化”的装饰效果。现代艺术无论花样怎样翻新,终究都是从最基础的土地出发。

图7 麦田上的乌鸦群 荷兰 凡·高

        《麦田上的乌鸦群》(图7)是凡·高自杀前的最后一件作品,画面中色彩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在创作这幅画时,凡·高的一封信这样写道:“我的生活从根基上被破坏,我的脚只能颠簸着走。”由此可以看出,凡·高当时创作时凝视着即将袭来的死神时那种绝望、苍凉和悲伤的心情。天空的颜色是纯黑与钴兰的混合,毫无生气,让人感到神秘、恐惧,预示着死亡的到来,金黄色的麦田,象征成熟的生命力,好像在与死亡的黑暗抗争,太阳的光芒似乎想冲出画面。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承受着某种巨大的压抑,画中显示出想要摆脱这种压迫时不安的心情。

        凡·高通常根据自己的主观情感色彩布置画面,作品自由随意、个性张扬,通过对色彩的单纯感与表现力的追求,将色彩的表情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获得了一种粗犷的情感宣泄的艺术视觉效果。晚期凡·高由不满足客观真实色彩再现开始,发展到偏重于追求个人独立精神和主观情感的表现。回顾凡·高绘画的历程,仔细阅读他遗留下来的一大堆书信,我们可以知道,凡·高遵循了做人所应当恪守的原则,那就是对自己诚实。他的疯狂与自杀,丝毫无损于他纯洁的精神。凡·高是后印象派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也成为众多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研究的对象。尼采说,有些人要到死后才真正出生!这句话用在凡·高身上再贴切不过!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