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盖斯特尔看维也纳分离派之外的艺术

2017-09-21 14:04:57 来源:网络 点击:

         理查德•盖斯特尔(1883-1908),表现主义画家,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他被誉为天才画家,与维也纳分离派艺术家克里姆特,席勒, 以及科柯施卡齐名,但是又与维也纳分离画派的绘画风格截然相反。年仅25岁就选择以极为轰动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和梵高一样,他的才华在他死后才渐渐被人们所发掘。 
         盖斯特尔的画初看并不讨人喜欢,就像他人一样:孤僻而狂躁,大胆又自卑,非常矛盾。而他与马蒂尔德的地下情更是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创作生涯。此次在纽约新美术馆的盖斯特尔回顾展是盖斯特尔第一次在美国的个人展览。编译了罗伯塔·史密斯发表在纽约时报的盖斯特尔回顾展的评论文,呈现了一个不断四处奔波,挣扎,不断打击自己又蜷缩回自己熟悉领域的盖斯特尔,一个矛盾的盖斯特尔。 

 

《勋伯格一家》(The Schoenberg Family),1908.7 
 
         任何关于奥地利画家理查德•盖斯特尔的评论一定会从他那轰动一时的自杀方式开始。1908年11月4日,年仅25岁的盖斯特尔在他位于维也纳的新工作室里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一生。在此之前他烧掉了自己一部分的画作和资料,然后用刀刺伤了自己的身体,随后自缢身亡。 
          理查德•盖斯特尔集孤僻狂躁于一身。他与他的好友,现代主义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的妻子马蒂尔德的秘密情事几乎人尽皆知。在这段风流往事中,盖斯特尔绘制了许多他自己和马蒂尔德的裸体画。当事情曝光后,这对情人逃离了马蒂尔德的丈夫,继续维持着他们的关系。但不幸的是,最终马蒂尔德“出于对孩子的考虑”离开了盖斯特尔,回到了勋伯格的身边。随之而来的便是盖斯特尔与这位作曲家的友情破裂,他也被逐出了这对夫妻忠诚紧密的小圈子。纵然如此,这次在纽约新美术馆(Neue galerie)的盖斯特尔回顾展从头至尾还是处处展露出一种不可抗拒的活力与乐观精神,他对油画的多样表现力量,以及对自己究竟如何展现他们似乎拥有一种接近无限的自信。 
        盖斯特尔的作品在他的一生中从未被展出过,所以这次展览也是他在美国美术馆中的第一次个人展览。在他死后他的家人打包了他留下来的东西并隐瞒了他的死因。1931年,他的哥哥阿洛伊斯(Alois)将他的两幅小型画作拿给艺术画商奥托凯勒(Otto Kallir)看,后者正好在维也纳准备一个展览。阿洛伊斯的肖像画也在此次展览中。这个故事后来被他的外孙女简•凯勒(Jane Kallir),一位圣埃蒂安画廊的负责人写进了编年史中,她的外公1939年从奥地利逃到了纽约。 
         盖斯特尔于1883年在维也纳出生,尽管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但盖斯特尔似乎生来就带着反叛精神,同时他热爱音乐与阅读。并以同样的方式被私立学校和艺术院校开除。对于维也纳的现代主义艺术以及她们的领袖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盖斯特尔一直扮演着一个局外人的角色。他觉得克林姆特的画太矫揉造作了。而他的画作从内而外的流露出一种能够穿透画布和个人经历的魔力。 

《勋伯格一家(群像)》,1908.7 
 
          因为他的作品比年轻的奥斯卡·柯克西卡和埃贡·席勒要更成熟一些,所以盖斯特尔常常被视为奥地利的第一位表现主义艺术家。但是在此次展览中,这种特征差别很小。这场由独立策展人吉尔•劳埃德(Jill Lloyd)策划的盖斯特尔回顾展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不断四处奔波,挣扎,不断打击自己又蜷缩回自己熟悉领域的盖斯特尔,一个矛盾的盖斯特尔。 
          在他短短六年的画家生涯中,他尝试了一系列的风格,包括一些严肃现实主义风格肖像画,但是这些肖像画纹理生动用色大胆,带着几分僵硬,几分约束的印象主义,同时又带有一点点彩画法和松散的后印象主义的影子。而爱德华•蒙克和梵高成为了盖斯特尔的缪斯,他们对他的影响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不过对于他来说,最让人吃惊的还是他史无前例的表现主义风格,他的画充满着纯粹的物质性,笔触狂野而大胆,我们甚至还能在他的画上看到使用调色刀的痕迹。 
         有时,盖斯特尔在他的画布上也只是浅尝辄止。在一幅马蒂尔德和她的女儿盖特尔德(《女人与孩子》1906年)的肖像画中,母亲的脸被画成很庄严的样子,而女儿的脸则带有一些讽刺漫画的风格。这种本质上的不同是盖斯特尔通过不同的笔触、纹理、颜色以及作画时的节奏表现出来的,但是要说到点睛之笔还应该是画面中居于主体前覆盖在桌上的波斯毛毯以及盖特尔德的粉色毛衣,这些为这幅画带来了一些自由的气息。 

《女人与孩子》(Woman with Child (Mathilde Schoenberg, with her Daughter Gertrud), 1906.6 
 
        1906年春天,盖斯特尔与勋伯格相遇,彼时他正遭受经济上的危机,正在寻求另一份收入来源,于是勋伯格雇佣他教他们一家人画画。这三人很快变得亲密起来,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被一位名为雷蒙德•考弗(Raymond Coffer)的学者详细地记录了下来,他认为盖斯特尔和马蒂尔德之间的地下情几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被发现,直到阿诺德刚好在他的“第二弦乐四重奏”中有了突破。 
记录显示了盖斯特尔绝大部分的杰作都创作于和勋伯格一家一起在特劳恩湖度过的两个夏天期间。展览中最让人久久注视不忍离去的画作就创作在这一时期。山川、田野以及花园……所有的一切都直接从大自然中汲取而来,但是又带上了一层激进的自由主义气息,让观者看了忍不住会打颤。在1907年春天到9月间,又有两幅类似的画创作于画家返回维也纳的时候。柴姆·苏丁(1893-1943)、威廉·德·库宁(1904-1997)、弗兰克·奥尔巴赫(1931-)这些画家透过这样无拘无束的笔触和创作手法,惊人地预言到了一个时代的来临。 

《风景(特劳恩湖)》Landscape Study (Traunsee) ,1907.9 
 

《特劳恩湖》Lake Traunsee with the Schlafende Griechin mountain,1907 
 

《卡伦堡山中的铁道》Railway to the Kahlenberg,1907 
 
         事情在1908年的7月变得更加极端起来,就在盖斯特尔被“爱情”抛弃之前,他的创作基本上变得越来越粗犷。在勋伯格一家的一张肖像画中,画家用一把刀作为他手中的画笔,采用涂抹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在画上产生痕迹,最终给整幅画带来抽象的效果。这幅画似乎超越了所有当时(1908)奥地利的表现主义艺术家以及其他人。众所周知,在同一时期,盖斯特尔只画过两幅类似的作品,还有一幅作品描绘了勋伯格一家和其他两对夫妻(很遗憾此次没有展出)。以及还有20~25幅画被外界猜测遗失于盖斯特尔和马蒂尔德逃回维也纳的时候。 
 

《半裸像》(Semi-Nude Self-Portrait),1902.4 
 
          五幅盖斯特尔的自画像贯穿了整场展览,它们展现了一位具有超凡魅力但同时带有一点自恋的少年。他的才华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其创作才华又非常不稳定。他同时又拥有一张精致好看的面容,整个人高高瘦瘦的,脖子很长,头部很小但是头发很整洁,以及一双眼睛里永远闪烁着光芒。他的自画像大部分时候是吸引人的,不过偶尔有时会让人觉得有一点带着妄想和轻微狂躁。在第一幅画中,画家身处深蓝色的背景中,身体微微发光,裸露着胸膛,腰部以下被白色裹住了,就像一位禁欲的先知和预言家,那时他才刚刚20岁左右。而盖斯特尔最令人感到不安的一幅自画像则是其创作于1907年的“自画像:笑”(“Self-Portrait: Laughing”),这是一幅小型的,看上去有些疯狂的画家脸部特写:画家脸部发红,露齿而笑,眼睛中似有火焰在燃烧,就好像在面对着地狱笑。而自画像的背景则学习了维亚尔(Vuillard),添加了一些跳跃的涂抹笔触来引起人们的幻觉。(在同一时期的一幅马蒂尔德的肖像画中,其中的笔触更加跳跃。) 
 

《自画像:笑》Self-Portrait, Laughing,1907 
 

《马蒂尔德 勋伯格半身像》(Half-Portrait of Mathilde Schoenberg),1908年春夏 
 
         盖斯特尔的最后张自画像作于1908年9月,在与勋伯格一家决裂后。这是一张正面全裸的自画像,在男性画家中十分少见。画面中画家的直视让人有些分心,他的头发超乎寻常的长,而身体表现得比较学院派,但是淡蓝色的背景和背景中的环状线条和卷须状的刮痕为整幅画带来一丝生气。盖斯特尔在作这幅画时,从头至尾都保持着极大的愉悦感。几周以后,勋伯格的学生开了一场重要的音乐会,马蒂尔德重新回到了勋伯格身边,但盖斯特尔没有收到邀请。 
 

           看过这场特别的展览之后你可能会思考很多。为什么他明明家庭条件不错可以负担的起,但还是选择不离开小镇,不逃离这一切。你甚至想朝着他大喊,就好像他身处一场恐怖电影当中。不要待在这儿!去巴黎吧,去柏林吧!看看那里的艺术!你会错过立体主义的! 
          然后你会回想起那幅“花园中的裸体”(Nude in the Garden),画中是一个模糊的身影,稍稍弯曲着,手里小心翼翼地拿着调色板(又或者是一个水罐?)。起初你可能会觉得环绕在他周围的只是一些又大又奇怪的花而已,但是他们其实更像是一张张脸,大声嘲笑着沐浴在日光中的身影,而他看起来像是受到了恐吓和羞辱,扎了根似的立在土地上久久不敢移动。 

 

《花园中的裸体》Nude in the Garden,1908.7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