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书法史 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2017-07-31 10:01:08 来源:网络 点击:

          碑林博物馆紧邻书院门文化街,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和石刻闻名于世。碑林博物馆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包括碑室7座、碑亭8座、碑廊8座,和石刻艺术室、文物陈列室等展厅。作为公认的书法艺术圣地,西安碑林是一部由众多国宝级名碑写成的凝固的中国书法史。下图为第五陈列室部分碑刻。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由于内容太过厚重,加上许多名碑因被玻璃包围没能拍到好照片,之前一直没敢开写这篇博文。在作了很多准备,下了大决心后,终于开始根据2010年的照片,分《碑刻》、《孔庙建筑和石雕》和《现场拓片》三篇对碑林作大致的介绍。当然碑刻照片只能作为引子,下图为第六陈列室的部分碑刻。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穿过碑林博物馆的孔庙古建筑群,首先看到8座分立的碑亭,里面陈列清朝多位皇帝平定西北战争后御制的纪功碑。大多数碑亭不开放,这是其中的一座,虽因距离太远看不清字,但碑体的规格和纹饰流露出它的尊贵。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下面从碑林最重要的石碑《石台孝经碑》开始介绍碑刻。该碑亭匾额的“碑”字少一撇,传说是林则徐被贬新疆路过碑林时书写,因心情不好少写了一撇。其实宋以前“碑”字大多采用此写法,到宋代雕版印刷普及后,规范后的“碑”字加上了这一撇,后人反认为原来的写法出错了。这正好反映了汉字的演变历程。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石台孝经碑是唐玄宗李隆基作序、注释并书写,于天宝四年(745)刻成的御碑。李隆基登基前发动两次兵变分别杀了伯母韦皇后和姑姑太平公主。为确保帝位,他在天宝三年(744)宣布以孝治天下,诏令家藏《孝经》一部,并亲自书写《孝经》刻碑以示天下。太子李亨(唐肃宗)用小篆体在碑额撰写“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16字。碑文书法相当不错,难怪《旧唐书·本纪》称李隆基“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石台孝经碑为四面方碑,碑头方额浮雕瑞兽、额上为灵芝云纹的双层花冠盖石,碑下三层石台阶四面都有线刻蔓草、瑞兽等图案。由于四面碑中间是空的,1973年8月修正此碑时竟发现其中藏着大量铜钱和两个国宝级卷轴:其一为《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宋代全碑拓本;另一个为东方朔偷桃的套色版画,题名、印章都是吴道子。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西安碑林是中国保存古代碑石最多的地方,是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碑林第一陈列室保存一套完整的《开成石经》,是唐太和四年(830)由艾居晦、陈介等用楷书分写,于开成二年(837)完成的一部石刻经书,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经书,以及《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加上清代补刻的《孟子》合称《十三经》。它们以前是文人必读之书,为避免传抄经书出现错误,便把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并立于长安国子监以供校对。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京兆府学新移石经记》碑记述:《开成石经》原在唐长安城务本坊,天祐元年(904)长安城缩建后“六经石本委弃于野”。后梁名将刘鄩(856~920)镇守长安时接受尹玉羽建议,将《开成石经》移到城内“唐尚书省之西隅”。宋元祐二年(1087),蓝田的吕大忠将《开成石经》和《石台孝经》移到孔庙(现址),后又陆续将颜、褚、欧阳、徐、柳等所书的石碑保存于此,形成碑林,可以说没有《开成石经》就不会有西安碑林。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中国古代有文可考的大规模刊刻石经一共有七次,依次为:东汉《熹平石经》、曹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后蜀《广政石经》、北宋《嘉佑石经》、南宋《绍兴石经》和清《乾隆石经》,现在仅有《乾隆石经》(保存在北京国子监)和《开成石经》仍完整保存。《开成石经》有114石,228面,共计650252个字,号称“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一部书”,当然只能照些局部以飨博友。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礼记·郊特牲》局部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礼记·内则》局部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第一陈列室内的两幅刻于明万历21年(1593)的榜书,都由左思明所书,左为“靜觀自得”,右为“風沂”。 

           陈列室外的碑廊中也不乏国宝级文物,如1986年出土《大唐回元观钟楼铭》,但在碑林它们只能待在室外。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第二陈列室的书法名碑以唐代为主。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欧阳询《黄甫诞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张旭《断千字文》、柳公权《玄秘塔碑》,以及僧怀仁集王羲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家庙碑》等,无一不是历代书法爱好者的学习范本。其中《圣教序碑》再现王羲之秀劲的书风,加之碑文由唐太宗作序、唐高宗作记,又有玄奘写的谢表及心经,被誉为“三绝碑”。而《大秦景教流传中国碑》、《不空和尚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大秦景教流传中国碑》记述唐贞观九年(635)大秦国景教传入中国的一些活动和基督教教义,记录了基督教在东亚传播的最初状况,因而被梵蒂冈当作圣物,吸引不少基督教信徒不远万里来观看此碑。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碑林共有四石“千字文”,分别是梦英的篆书《千字文》、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张旭的狂草《断千字文》和怀素的狂草《小草千字文》,其中以张旭的《断千字文》最为有名。下图为《断千字文》局部。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唐代张旭的狂草、李白的诗、斐旻的剑舞合称“三绝”。第二陈列室还有张旭的《肚痛帖》:“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该帖没能拍下,以《断千字文》局部替代。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碑铭》即《颜氏家庙碑》,在建中元年(780)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撰文刊刻。碑文四面刻,叙述颜氏家庭的仕途经历以及后嗣的学问事业等。写此碑时颜真卿72岁,正处于人书俱老,炉火纯青之时,是颜体的代表作。《颜氏家庙碑》背面有四个隶书大字“纲纪重地”。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颜氏家庙碑》碑额阴记:“高祖记室君国初居此宅,虢州君舍人君侍焉。堂今置庙地,高祖妣殷夫人居十字街西北壁第一宅,秘书监君礼部侍郎君侍焉。虢州君居後堂,华州君於堂中生焉。今充神厨,少保君堂今充斋堂,厅屋充亚献终献斋室。”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争座位书稿》亦称《争座位帖》,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是唐广德二年(764)颜真卿写给仆射郭英又的书信手稿。尚书右仆射郭英又为献媚当权宦官鱼朝恩,两次把鱼朝恩的座位排在尚书之前。颜真卿引历代成规反对,写下此长信。因手稿是不满权奸而奋笔直书的作品,通篇有刚烈之气,显示了颜真卿刚强耿直的性格。宋代米芾在《书史》中说:“此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下图右侧为褚遂良楷书《后唯识记》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碑林收藏的文物中墓志占了很大一部分,其中一些陈列在碑室间的东西碑廊里。其中第二碑室(南)与第三碑室(北)间的碑廊为北朝墓志;第三、第四碑室和第四、第五碑室间的碑廊是隋、唐代墓志;第六、第七碑室间的碑廊陈列是宋、元、明代墓志。碑林最大、最豪华的墓志为石刻艺术馆中唐代李寿的墓志,将在下篇介绍。墓志上的历史人物记录不仅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学习书法很好的范本。下图为第四、第五碑室间的墓志廊。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任城王妃李氏墓志,刻于北魏景明二年(501)

           第三陈列室陈列汉代至宋代的各种书法名碑。篆书有唐《美神泉诗序》、宋《篆书目录偏旁字源》;隶书有汉《熹平石经》残石、《曹全碑》、前秦《广武将军碑》和《邓太尉碑》;隋《孟显达碑》、唐《颜勤礼碑》、《郭家庙碑》、《藏怀属碑》等是楷书名碑;行书有唐《慧坚禅师碑》;隋《智永千字文》、唐《怀素千字文》、张旭《肚痛帖》等则是驰名中外的草书佳作。这些碑石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演变的脉络。下图为东汉《熹平石经》残石,该石经刻于东汉熹平四年(175)至光和六年(183),是中国最早的石经,立于洛阳太学之中。因它只用隶书刻成,又称“一体石经”,内容为《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共用石46方。《熹平石经》原已毁失殆尽,1925年在洛阳汉魏的太学遗址出土了两面各刻一段《周易》的残石,为《熹平石经》的开篇刻石。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北宋咸平二年(999),梦英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540个偏旁部首分别篆出,并用楷书注释,自作序文说明,刻成《篆书目录偏旁宇源碑》。此碑对研究汉字的渊源、演进以及篆体书法大有裨益。下图为碑体局部。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下图前排中间为《比丘尼正言疏》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碑林一些石碑上方有洞,名“穿”。先秦时期的贵族墓穴很深,棺椁运到墓旁时往往在墓四角设大木柱,木柱上有圆形系绳穿孔,绳子一头绕在轱辘上,一头系在棺椁上,以将棺椁平稳地放入墓穴。殡仪结束后木柱往往留在墓穴中,这就是最初的墓碑,当时称为“丰碑”。碑最初木质没有文字,后来在木碑上书写逝者的生平事迹,墓碑正式形成。汉代后不再需要碑作为下葬的工具,但“穿”仍被保留了一段时间。前排尖顶带穿的为《苍颉庙碑》,立于东汉熹平六年(177),为衙县县令孙羡奉刘明府之命为颂扬苍颉而立。碑阴及两侧记载出钱人姓名入钱数。前排中间为《武都太守残碑》。后排右边第一块收腰的石碑为《晖福寺碑》。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亦称《夔州都督府长史颜勤礼碑》,立于唐大历十四年(779),由颜真卿撰文并书写,时年71岁。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石碑上常有非常精美的石雕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郭氏家庙碑》全称《唐故中大夫使持节寿州诸军事寿州刺史上柱国赠太保郭公庙碑》,代宗李豫隶书题额作《大唐赠太保祁国贞懿公庙碑》,广德二年(764)十一月立。碑铭并序正书由颜真卿撰书,碑阴行楷书未署书者姓名。太保郭公系唐中兴名将郭子仪之父郭敬之,天宝三年(744)卒,乾元元年(758)追赠太保,此后六年郭子仪为其父立此家庙碑。郭子仪于唐室有再造之功,因而由颜真卿撰书碑铭、唐代宗御笔题额。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司马芳是司马懿之父,其孙司马炎为晋朝开国皇帝。《司马芳残碑》是唯一一块在陕西发现的晋碑,从碑文上看应是北魏宁远将军乐陵侯司马准所立。《司马芳残碑》是隶书向楷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作品,很有意义。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第四陈列室陈列宋代以来著名书法家如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祝允明等的诗文书迹,以及明清时期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碑石,还有一部分线刻画,包括宋刻《唐太极宫残图》、《唐兴庆宫图》,清刻《太华山全图》、《关中八景》等。下图是重要的地图刻石《黄河图说》。明嘉靖十四年(1535),刘天和在疏浚黄河后绘制黄泛最严重的河南、山东一带的地形图并刻碑。左上角记述此前两百多年中五次疏浚治理黄河的经验,右下角为刘天和对治河的意见。这些记载为研究黄河变迁史,以及河南、山东一带的古地理提供了宝贵资料。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达摩乘苇东渡图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达摩面壁图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关中八景》碑,关中八景指:(雁塔晨钟中的“雁塔”不是大雁塔,而是“荐福寺小雁塔”)
华岳仙掌:玉屑金华承露盘,武皇曾铸旧长安。何如此地求仙诀,眼底烟雾指上看。
太白积雪:白玉山头玉屑寒,松风飘拂上琅玕。云深何处高僧卧,五月披裘此地寒。
骊山晚照:幽王遗恨没荒台,翠柏苍松绣作堆。入暮晴霞红一片,尚疑烽火自西来。
雁塔晨钟: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
灞柳风雪:古桥石路半倾欹,柳色青青近扫眉。浅水平沙深客恨,轻盈飞絮欲题诗。
草堂烟雾:烟雾空蒙叠嶂生,草堂龙象未分明。钟声缥缈云端出,跨鹤人来玉女迎。
曲江流饮:坐对迥波醉复醒,杏花春宴过兰亭。如何但说山阴事,风度曾经数九龄。
咸阳古渡: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江上丈人何处去,烟波依旧汉时秋。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落款署名黄庭坚的行书七言律诗碑,此碑重刻于清咸丰三年(1853),由倪人垌重刻并题跋,仇和刻石。全文:

翠盖龙旗出建章
莺啼百啭柳初黄
昆池冰泮三山近
阿阁花深九陌香
径转虹梁通紫极
庭含玉树隐霓裳
侍臣缓步随銮辂
冈上应看集凤皇
小苑平临太液池
金铺约户锁蟠螭
云中帝座飞华盖
城上钧陈绕翠旗
紫气旋面双凤阁
青松还有万年枝
从来清跸深严地
开尽碧桃人未知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祝允明草书碑”局部,祝允明,号枝山,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这通草书碑刻置于明末,内容为《乐志论》,是碑林唯一的祝允明书迹。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第四室这件作品据传是米芾真迹,称为《米芾四屏》,但其字体比常见的米芾字丰肥,还存有不少疑点。我下篇将介绍碑林中的工作人员为《米芾四屏》拓片的全过程,供有兴趣的朋友借荐。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第五陈列室陈列宋、元、明、清各代的地方史料碑石,清代的居多。其中许多碑石记述了修庙、记功、拨田、赡学、修渠等内容,是研究当时社会和地方历史的资料,在书法艺术上也有一定价值。下图是记录西安孔庙历史的石碑,中部的《大宋永兴军新修玄圣文宣王庙大门记》显示直到宋代,这个孔庙仍被民间称作“国子监”。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康熙御笔的《宁静致远》,其右侧为宋代石碑正面铭《劝慎刑文》(并序),背面刻《慎刑箴》,是两篇难得的中国古代法律史文献,均为北宋初年礼部尚书晁迥撰文,庞房篆额。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左侧《中和》为明嘉靖时的陶珪所书,《愧无忠孝报朝廷》为清康熙时的鄂海所书,《水镜堂》为康熙御书。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明代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据传朱镕基主持国务院工作时,曾在多个场合向官员推荐此碑。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碑林的不少碑刻是镶在墙上的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左侧为清左宗棠所书《天地正气》,右侧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吕道人书写的“一笔寿”。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清陕甘总督马德昭的《吉祥如意》,及《不可说》等。碑林还有马德昭书写的《一笔寿》、《一笔福》等作品。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渊静解先生传赞,明成化年间静庵所书,静庵为余洵的号。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峄山刻石》为碑林中文字最古老的石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用小篆统一文字。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巡登陶县的峄山(山东邹城),命李斯立碑为记,置于峄山之上,即《峄山刻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登峄山时将此碑推倒,后被当地官民焚毁。宋淳化四年(993),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本重刻此碑于长安。

           碑文:皇帝立国,惟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岣嵝碑》也称《禹碑》,原置于南岳衡山岣嵝峰上(原迹已无存),相传此碑为颂扬夏禹的遗迹。清康熙五年(1666),毛会建因感碑林中无禹碑而刻此石,并加正书注释。碑文共七十七字,字形既不同于甲骨、钟鼎文,也不同于籀文,至今未曾发现任何与它相似、相类的碑刻或文字。绍兴大禹陵也复制的《岣嵝碑》。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第六陈列室的石碑除少数是元、明的诗文作品外,大部分是清代的诗词歌赋,包括元赵孟頫《游天冠山书》、明董其昌《秣陵旅舍送会稽章生诗》、清康熙帝临米芾《赐吴赫书》,及林则徐的《游华山诗》碑等。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下图左侧为清果亲王允礼(雍正)的《即景诗》碑;右侧“御赐”碑是康熙为总督川陕兵部尚书佛伦御书的《赐佛伦诗碑》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夏置西安碑林:

“东表闻风化,西秦作雨霖。
  扬清知疾苦,激浊勉官箴。
  旷世孤芳节,超伦千古心。
  封疆资大吏,抚育代优深。”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明代董其昌的《秣陵旅舍送会稽章生诗》帖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雍正帝为岳钟琪御书的《赐岳钟琪书》,表彰其在雍正二年(1724)平定青海厄鲁特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将青海完全置于清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
           岷峨称重镇,专阃赖干城。旧著宁边略,新闻奏凯声。风霆严伐步,云日耀麾旌。三捷成功速,欢腾细柳营。一扫搀枪尽,师旋蜀道中。锦城休战马,玉塞集飞鸿。智勇原无敌,忠诚实可风。丹书褒伟业,还与锡彤弓。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五岳真形图》最早出现在文献《汉武帝内传》,为山岳的平面示意图。五岳分别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它们是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第七陈列室为《陕西本淳化阁帖》。宋淳化三年(992),宋太宗命王著将宫中所藏历代墨迹摹刻到枣木板上,起名《淳化秘阁法帖》,该帖不久毁于火。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肃宪王根据原拓本刻石藏于藩署,称为《兰州本》。碑林的《陕西本》是清顺治三年(1646)费甲铸按《兰州本》摹刻,是现存三套刻石中保存最好的一套,共十卷,145石,两面刻字。《淳化阁帖》荟萃历代帝王、名臣及名书法家字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法帖,被称为“法帖之祖”。不过由于《淳化阁帖》在碑林最后两间展室里,加上内容过多,参观者并不多。

凝固的书法史 <wbr>西安碑林碑刻探密

           碑林内还有很多国宝级碑刻,但由于没有照片,加上篇幅限止,不再一一介绍,相关信息网上也不少。我当时只花了半天时间参加,其实若要仔细欣赏,估计花上一个月也不为过。当然绝大部分游客只能走马观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仔细研究。希望此文能对爱好书法的朋友有所裨益。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