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之美 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的中国画欣赏

2017-06-30 09:59:42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点击:

 

         郎世宁,意大利米兰人,1688年生,1766年逝世,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在表现技法上,他充分发挥了欧洲绘画注重明暗及透视的特点,以工致细腻的笔触,刻画出花鸟的质感,呈现出与传统的中国花鸟画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这种“中西合璧”的画风成为清代宫廷绘画艺术的一大特色,受到了清皇室的青睐。下面,小编精选了郎世宁的精品画作与君共赏。

《嵩献英芝图》轴,绢本,设色,纵242.3cm,横157.1cm

嵩献英芝图轴

        在这件作品中郎世宁充分展示了他扎实的素描基本功和利用明暗来表现凹凸立体效果的本领。画面正中是一只兀立于石上的白鹰,鹰首转向画的右侧,鹰目炯炯,利喙弯曲,鹰爪紧紧抓住石头。画面的右边是一棵弯曲盘绕的老松,苍老斑驳的树干和前后掩映的松枝仿佛可攀可抚,一棵藤萝攀绕着松树枝干,凹凸玲珑有致,松树的根部和石头的缝隙之间有灵芝数株,其边沿卷起,表现出了灵芝的厚度。

《嵩献英芝图》轴 局部(原图右上)

《嵩献英芝图》轴 局部(原图中心)

         画幅左边为坡石,一条急湍的溪流顺势而下,在山石隙谷中曲折绕行,激起无数的水花。在这件作品中,郎世宁运用了欧洲的明暗画法,光线从画面左侧上方照射,故而树石的右半边均处于暗部,树干上还留下了阴影,白鹰则刚好位于最显眼的中央,明暗交织,立体感极强,似呼之欲出。

《嵩献英芝图》轴 局部(原图中心)

 《嵩献英芝图》轴 局部(原图左下)

         在色彩上,郎世宁也施展了自己的才华,鹰的白色、松树的绿枝、棕红色的灵芝、粉紫色的藤萝花、绛色的土坡等都十分鲜明、绚丽、浓重,与传统的中国水墨画面貌和趣味迥异。

《嵩献英芝图》轴 局部(原图右中)

《嵩献英芝图》轴 局部(原图右下)

         这幅《嵩献英芝图》轴虽然有着明显欧洲画法的因素,但是其画中所含的内容却完全是中国的。图中的白鹰、松树、灵芝、巨石、流水等均是中国绘画中习见的物象,画家们经常用以为人祝寿、祈福。中国传统的花鸟画中,并不单纯将花和鸟作为植物和动物来加以描绘,而是赋予这些自然界中的生物以某种喻意,也就是说寄托了画家或观赏者的理念和感情。很显然,郎世宁画中的白鹰、松树、灵芝、巨石也都含有歌颂、祝福的意思,画幅的名称“嵩献英芝”,其实就是松、鹰、芝的谐音,这些动植物在中国人的喻意中象征着长寿、强壮、灵敏、吉祥等。 

 

《哨鹿图》轴,绢本,着色,纵267.5cm,横319cm

哨鹿图轴  

         《哨鹿图》轴的内容是清乾隆六年(1741年),皇帝到木兰行围(即打猎)的实况记录。画面最前行列的第三人,佩带红锦“撒袋”(即装弓的袋)骑白马的就是乾隆皇帝,这一年他30岁。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他在《御制题写照哨鹿图》中说写道:这幅图是辛酉年(即乾隆六年),他第一次到木兰行围,命郎世宁画的。

《哨鹿图》轴 局部(原图左上)

《哨鹿图》轴 局部(原图右上)

         当时扈从的大臣们,比他年长的有来保等,比他年少的有傅恒等,共计12人,而今天这些人都已死了,所以很有感慨。来保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卒,是武英殿大学土。傅恒后来官居保和殿大学土,封忠勇公。图中前列没有胡子的一人可能是傅恒,而来保则无法指出了。

《哨鹿图》轴 局部(原图右中)

《哨鹿图》轴 局部(原图中心)

          木兰在热河北部。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建造避暑山庄行宫,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皇帝每年(其间也有间断)率领王公大臣、八旗护军、内外蒙古和北方各少数民族到木兰行围四十余日。哨鹿是预先命人吹号角仿效鹿鸣,可以引来很多鹿。这幅画是描绘行围的全体行列刚刚进入木兰山区的景象。乾隆和近景的一些主要人物,都具有西法肖像画的特点。可以看出是写生的作品,衣物马匹刻画精细入微,立体的质感很强,但明暗的反差相当柔和,与纯粹中国书法的背景山树统一和谐。

《哨鹿图》轴 局部(原图左下)

 《哨鹿图》轴 局部(原图右下)

          大队人马在行进中的气氛生动逼真,由于远近人物的此例适中,更增加了画面的深远。乾隆皇帝和领侍卫内大臣、御前侍卫等一行近景人物,当然是郎世宁画的。但如此大画不可能一人完成,当时画院常有通力合作的画。这幅画也不例外地必定有中国画家以及法国画家王致诚等人的笔墨,是一幅中西画家合作的巨画。

《乾隆皇帝大阅图》轴,绢本,设色,纵430cm,横288cm

乾隆皇帝大阅图轴

         画幅左上角乾隆帝自题诗一首:“廿年一举宁为数,周礼分明节侯论。便设军容示西域,佇看露布靖坚昆。好齐以暇千旓飐,既正还奇万礟喧。风日晴和士挟纩,非予恩也总天恩。南苑大阅纪事一律,戊寅仲冬御笔。”下钤“惟精惟弌”白文方印、“乾隆宸翰”朱文方印。又钤三朱文方印:“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耋之宝”、“信天主人”。“戊寅”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乾隆皇帝大阅图》轴 局部

《乾隆皇帝大阅图》轴 局部

         本幅无作者的款印,根据《清高宗实录》(卷五七零)记:令西洋画师郎世宁“为画舫斋后金板墙画白绢画《大阅图》一幅”可知,此图当出自宫廷画家郎世宁之手。作者在西洋解剖学的基础上,运用明暗画法,以深浅、浓淡不同的中国画颜色,渲染出人物面部凹凸起伏的骨骼变化,在细腻逼真的刻画中,烘托出弘历睿智、庄重的内在精神,以及耀武扬威的帝王之气。

《乾隆皇帝大阅图》轴 局部

《乾隆皇帝大阅图》轴 局部

         作者在创作上还充分发挥了欧洲绘画注重立体感及透视的特点,运用细腻的笔法和巧妙的高光处理,真实地再现了马的皮毛、马靴及盔甲等不同物体的质感,同时展示出高宗弘历御用的马具如马鞍、马鞭及在马上使用的武器如弓箭、盔甲等等,做工考究,装饰华美的特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宫廷造办处的匠作水平已经达到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乾隆皇帝大阅图》轴 局部

《乾隆皇帝大阅图》轴 局部

        清高宗弘历作为清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始终认为“骑射乃满洲之根本”,为此,他极其重视军队的建设,通过南苑阅兵、木兰秋狝、南海冰嬉等种种活动,来促使八旗兵保持强大的战斗力。依照本图的御制诗可知,该图描绘的是弘历亲临南苑(今北京南)检阅八旗将士时的英武之姿。此次大阅正值清军与西域的霍集占兄弟激烈交战之际,所以,高宗弘历除按惯例巡视八旗军的队列及各种兵器、火器的操练活动外,还暗含有向叛军炫耀清王朝的实力与军威之意。

《弘历雪景行乐图》轴,郎世宁等绘,绢本,设色,纵486cm,横378cm

弘历雪景行乐图轴

        本幅款署:“臣郎世宁、沈源、周鲲、丁观鹏合笔恭绘”,钤“臣世宁”、“恭画”印2方。钤清乾隆内府诸收藏印。

《弘历雪景行乐图》轴 局部(原图左上)

《弘历雪景行乐图》轴 局部(原图右上)

        由于中国皇帝“唯我独尊”的封建理念,在欧洲受过系统西画训练的传教士画师在进入宫廷之后,不得不改变一些绘画习惯以适应和取悦于中国君主,这使得大量宫廷绘画作品需由中西画家合作方能协调冲和,同时也为宫廷建筑绘画“中西合璧”风格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前提。

《弘历雪景行乐图》轴 局部

《弘历雪景行乐图》轴 局部

        此幅即为意大利画家郎世宁与当时几位著名的中国宫廷画家合作,描绘乾隆皇帝与众多皇子新年在宫苑赏雪的情景。从技法上分析,图中人物由郎世宁绘制,而屋宇、树石背景则为中国画家补画,这使得海西画法的写实画风与逼真的效果直接体现在画面上,而在审美情调与营造意境上又不背离中国的传统习惯,因而此幅虽为众多中西画家的合作,却不显丝毫生硬牵强,反映出宫廷建筑画“中西合璧”的新画风。

《弘历雪景行乐图》轴 局部

《弘历雪景行乐图》轴 局部

《弘历雪景行乐图》轴 局部

         (本幅款署:“臣郎世宁、沈源、周鲲、丁观鹏合笔恭绘”,钤“臣世宁”、“恭画”印2方。)

          由题记“乾隆戊午”可知此图作于乾隆三年(1738年)。

 

《乾隆皇帝大阅图》轴,绢本,设色,纵332.5cm,横232cm

          乾隆皇帝大阅图轴

         本幅无作者款印,据作品画风,无疑系郎世宁真笔。

《乾隆皇帝大阅图》轴 局部

《乾隆皇帝大阅图》轴 局部

《乾隆皇帝大阅图》轴 局部

       乾隆四年(1739年),皇帝弘历亲临南苑检阅八旗军的队列及各种兵器、火器的操练活动,乾隆每3年大阅一次,以壮军威,鼓士气。

《乾隆皇帝大阅图》轴 局部

         本幅系弘历29岁时的戎装像,精神焕发,亦系郎世宁的盛年佳作。但此时画家对传统中国绘画尚处在学习阶段,图中的表现技法基本上是采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而取得了西方细笔油画的艺术效果。

《乾隆皇帝大阅图》轴 局部

《乾隆皇帝大阅图》轴 局部

         作者减弱了对景物、人马的素描手法,以平光处理明暗,线条在起到轮廓线的作用后几乎被色彩隐去,天空中云彩的画法全出自西法,近景的草叶近乎西方的静物写生,只有远山的结构保留了清宫写实山水的一些程序。

 

《花鸟图》册,绢本,设色,共十开,每开纵32.6cm,横28.6cm

花鸟图册

         款署:“臣郎世宁敬画”,下钤“郎世宁”朱文印、“写生”白文印。每开均有钤“郎世宁”、“写生”印。鉴藏玺印有:“乐寿堂读书记”、“古希天子”、“乾隆御览之宝”、“八徵耄念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养心殿鉴藏宝”等。每开均有乾隆朝内阁大臣梁诗正的题诗。

《花鸟图》册,绢本,设色,共十开,每开纵32.6cm,横28.6cm

         此图册分别描绘了牡丹、兰花、罂粟、萱草、荷花、梅花等艳丽多姿的花卉和体态生动的蝶、鸟。构图上取法中国传统花鸟画的格局,以虚托实,注重对所绘物象的突出。

《花鸟图》册,绢本,设色,共十开,每开纵32.6cm,横28.6cm

         在表现技法上,则充分发挥了欧洲绘画注重明暗及透视的特点,以工致细腻的笔触,刻画出花瓣、叶片以及鸟雀的羽毛质感和体积感,呈现出与传统的中国花鸟画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这种“中西合璧”的画风成为清代宫廷绘画艺术的一大特色,受到了清皇室的青睐。

《花鸟图》册,绢本,设色,共十开,每开纵32.6cm,横28.6cm

《石渠宝笈》著录。

《花鸟图》册,绢本,设色,共十开,每开纵32.6cm,横28.6cm




二维码